- 路卫;张菲菲;孙谦;张雷;李威;韩洋;秦楠楠;陈欣;段诗苗;
目的:比较肝癌放疗中三维计算机体层成像(3DCT)、四维计算机体层成像(4DCT)和多参数MR序列在靶区勾画上的差异,分析哪种MR序列辅助CT图像勾画靶区更精确,并分别设计逆向调强放疗计划,比较放疗靶区和正常肝脏组织的剂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8例肝癌患者病例资料中放疗数据。包括3DCT、4DCT中的10个呼吸时相和多参数MRI图像的自由呼吸序列、膈肌导航序列、屏气序列上勾画肿瘤靶区(GTV)即GTV_(3D)、GTV_(4D)、GTV_(MR-FB)、GTV_(MR-NAVI)、GTV_(MR-BH)5种模态图像以及肝脏轮廓。应用Pinnacle~3 9.8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互信息法图像配准融合,以3DCT(GTV_(3D))为参考图像,比较其他4种图像的靶区体积、质心位移,并使用体积差异(VD)、重合度(OR)、戴斯相似性系数(DSC)和Jaccard系数(JAC)评估靶区之间的差异。计划评价指标包括靶区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靶区剂量D_(2%)、D_(98%)、D_(mean)及肝脏正常组织受量。结果:5种模态图像上GTV中位体积分别为28.83、33.10、26.75、25.05和22.65cm~3。5种模态图像上肝脏中位体积分别为1 293.46、1 483.09、1 213.81、1 195.69和1 141.02cm~3。相比于其他3个靶区,GTV_(MR-BH)头脚方向上位移最小[0.06(-0.36,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5、2.307、-2.134,P<0.05);GTV_(4D)的OR、DSC和JAC优于GTV_(MR-FB)、GTV_(MR-NAVI)和GTV_(MR-B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_(OR)=-2.911、-3.006、-3.195;Z_(DSC)=-2.726、-2.215、-2.556;Z_(JAC)=-2.556、-2.704、-2.953,P<0.05);GTV_(MR-FB)的VD优于GTV_(4D)、GTV_(MR-NAVI)和GTV_(MR-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5、-2.817、-2.58,P<0.05);GTV_(MR-FB)和GTV_(MR-NAVI)的OR、DSC和JAC优于GTV_(MR-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_(OR)=-2.859、-2.817;Z_(DSC)=-2.184、-2.783;Z_(JAC)=-2.385、-2.783,P<0.05);5种计划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通过Friedman检验发现,不同计划之间的靶区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PTV_(3D)计划相比,PTV_(MR-FB)、PTV_(MR-NAVI)及PTV_(MR-BH)计划在肝脏平均剂((D_(mean))及各剂量体积参数(V_5、V_(10)、V_(20)、V_(30))上均表现较低(D_(mean):Z=-2.433,-2.307,-2.807;Z_(V5)=-2.512,-2.433,-2.652;Z_(V10)=-2.433,-2.536,-2.968;Z_(V20)=-2.536,-2.652,-2.807;Z_(V30)=-2.611,-2.652,-2.968,P<0.05)。结论: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除常规用于MR定位的MR-FB序列外,还可采用MR-NAVI与4DCT辅助3DCT靶区勾画,从而提高勾画精度,优化放疗计划,并降低正常肝组织的受照剂量。
2025年07期 v.22;No.25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 杨竟博;邹书斌;王晶晶;王锋;
目的:探讨CT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并行PCI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46例)与未狭窄组(5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狭窄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AI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狭窄组与未狭窄组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FIB)、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心脏外科手术的协同作用(SYNTAX)评分以及FA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19、27.088、38.363、2.632、4.106、7.773、3.231,P<0.05),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基础病史、植入支架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FIB、TBIL、TC、TG、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评分系统(SYNTAX)评分以及FAI指数均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狭窄的影响因素[OR=4.578(95%CI:2.645~7.932)、3.850(95%CI:2.048~7.237)、0.145(95%CI:0.052~0.405)、6.133(95%CI:1.382~27.219)、0.019(95%CI:0.002~0.158)、1.264(95%CI:1.150~1.389)、1.062(95%CI:1.024~1.10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AI指数预测PCI术后再次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0(95%CI:0.666~0.854),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59.3%,最大约登指数为0.484,最佳cut-off值为-79.79,P<0.001。结论:FAI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狭窄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可作为临床风险评估的依据。
2025年07期 v.22;No.25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7K] - 王建宇;廖建伟;饶鹏;张燕;黄海波;苏艺伟;李成毅;王致;
目的:基于乳腺锥形束CT(CBCT)的图像质量控制,探究不同模体对乳腺CBCT图像质量控制结果的影响。方法:选用5个不同厂家的模体,参考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 818-2023《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中的方法将不同型号的模体放置于临床检查乳房所在位置进行模体摆位,基于不同模体扫描图像的均匀性、高对比度分辨力、低对比度分辨力和水的CT值等参数,分析扫描不同模体得到的图像质量评定结果的差异。分别使用临床常用程序进行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在标准乳房模体重建图像中选择相应模块图像,设置系统常用的层厚和投影方式进行数据记录及分析。结果:5个模体测量的图像均匀性分别为42.37±2.01、-5.83±0.15、3.76±0.15、2.16±0.06和3.60±0.10,5个模体图像的均匀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310.02,P<0.001);5个模体测量水的CT值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9 846.46,P<0.001);低对比度分辨力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F=27.50,P<0.001);而高对比度分辨力结果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模体所测质量控制的结果不同。
2025年07期 v.22;No.251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 路腾;彭芸;李昊岩;田宏伟;宋尧尧;孙记航;
目的: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重建图像在提升儿童超低剂量胸部CT气道自动分割的成功率及气道图像显示质量。方法:连续选取2020年2至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采用超低剂量进行胸部CT复查的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4.43±1.61)岁,超低剂量CT扫描方案剂量为0.05 mGy,重建为0.625 mm层厚的滤过反投影(FBP)图像,50%及10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ASIR-V)图像以及低能级、中能级、高能级DL(DL-L、DL-M、DL-H)共6组图像。使用自动分割软件对6组图像自行气道自动分割,记录自动分割成功率,对成功分割的图像采用5分制主观评价气道显示质量(5分最好)。客观测量6组图像气管的CT值及噪声值。结果:DL-H图像自动分割成功率最高(60.98%),100%ASIR-V成功率最低(39.02%)。自动分割图像主观评分结果DL-H图像最高(4.06±0.55)分,100%ASIR-V最低(2.44±0.76)分,DL-H可以显示更多的细小气道。客观测量噪声值显示DL-H及100%ASIR-V噪声值最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强度深度学习迭代重建(DLIR)算法,可以提升儿童胸部超低剂量CT气道自动分割成功率及显示效果,DLIR有助于提升人工智能自动分割算法的准确性。
2025年07期 v.22;No.25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 许艳蕾;周洁;徐海;陈爱萍;于瑞磊;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小视野ZooMit弥散加权成像(Z-DWI)序列在肺结节良恶性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2021年1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R检查的60例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弥散加权成像(C-DWI)和Z-DWI,并测量其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分析,由两名具有8年以上肺结节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种图像良性和恶性结节的ADC值。结果:Z-DWI图像质量在伪影、解剖细节显示、病变清晰度和图像变形度评分分别为(3.53±0.52)、(3.27±0.70)、(2.87±0.64)和(2.93±0.71)分,均高于C-DWI图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3.56、-2.44、-2.87,P<0.05);Z-DWI序列图像的SNR和CNR分别为123.4±39.9和124.9±24.7,均高于C-DWI序列图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7.09,P<0.05)。良性和恶性结节C-DWI图像ADC值分别为1.53±0.27和1.09±0.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P<0.001);良性和恶性结节Z-DWI图像ADC值分别为1.39±0.18和0.99±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01)。良性和恶性结节C-DWI图像ADC值均高于Z-DWI图像ADC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13,P<0.05)。结论:Z-DWI成像能够提高良恶性肺结节成像的图像质量,对于肺结节良恶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2025年07期 v.22;No.25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 庞欢;尹倩雯;阮竞雄;王晓琴;
目的:对使用VITROS 5600全自动干式生化免疫分析仪开放试剂仓搭载国产利德曼血清胱抑素C(Cys C)试剂盒的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的检测仪器评价标准,参考《临床化学检验常用项目分析质量标准》和《定量检验程序分析性能验证指南》等文件,对Cys C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最大稀释度和生物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结果:验证结果显示:(1)精密度,两个浓度水平质控品检测Cys C的S_(批内)分别为0.046、0.147,S室内分别为0.046、0.130,均小于厂家声明S_(批内)(0.083、0.178)及行业标准S_(室内)(0.100、0.213)的不精密度要求;(2)正确度,5个浓度水平标准物质检测的偏倚绝对值|b|分别为0.032、0.014、0.062、0.013和0.200,均小于行业标准规定的偏差(0.04、0.08、0.16、0.32、0.64);(3)线性范围,线性回归方程为y=1.0112x+0.111,R~2=0.997 4,呈线性关系;(4)测量范围为0.51~7.66 mg/L,可接受的最大稀释倍数为2倍,临床可报告范围为0.51~15.32 mg/L;(5)生物学参考区间验证:40例≤50岁和20例>50岁的健康人群Cys C检测值全部在厂家声明的参考区间之内。结论:VITROS 5600全自动干式生化免疫分析仪开放试剂仓搭载利德曼血清Cys C试剂盒检测时其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及生物参考区间均达到临床应用的实验要求,可用于临床常规标本检测。
2025年07期 v.22;No.251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 刘晓玲;苏璟;王琳;刘莉;马先林;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定量参数联合心电图QRS波群对冠心病(CHD)患者心功能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CHD患者,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对CHD患者心功能分级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CTA、心电图检查,记录并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的CHD患者CCTA定量参数、QRS波时限值;分析CCTA定量参数[非钙化斑块体积(NCPV)、钙化斑块体积(CPV)、斑块总体积(TPV)、血管体积、重建指数]、QRS波时限与CHD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QRS波时限对评估CHD患者心功能分级≥Ⅲ级的价值。结果:80例CHD患者经评估,NYHA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分别为11、23、27和19例。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NCPV、CPV、TPV、重建指数及QRS波时限均高于Ⅰ~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01、37.077、12.297、7.087、11.148,P<0.05);且Ⅳ级患者各项参数值均高于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4.315、3.444、2.068、2.600,P<0.05)。NCPV、CPV、TPV、重建指数和QRS波时限与CHD患者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464、0.548、0.346、0.287、0.37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CPV、CPV、TPV、重建指数和QRS波时限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CHD心功能≥Ⅲ级的AUC分别为0.793、0.843、0.723、0.748和0.737,CCTA参数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AUC值及灵敏度。结论:CCTA参数(NCPV、CPV、TPV、重建指数)联合QRS波时限可提高CHD患者心功能≥Ⅲ级的评估价值。
2025年07期 v.22;No.25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 孟利民;李白容;郑吉春;贾静辉;李相生;王东;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女性患者伴发宫颈胃型腺癌(G-EAC)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PJS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12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为PJS伴G-EAC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术前12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有6例患者同时接受MRI检查;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特点以及CT和MR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G-EAC患者中,无任何异常妇产科相关临床症状7例(占58.3%),有阴道排液增多和(或)阴道出血5例(占41.7%)。影像学检查显示,12例均伴囊肿成分,其中大囊肿5例(占41.7%),微小囊肿与大囊肿并存6例(占50.0%),实性肿块合并少量微小囊肿1例(占8.3%);4例合并少量宫腔积液(占33.3%)。MR表现为多发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弥散无或轻度受限,表观弥散系数(ADC)呈稍高信号;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时呈略长T2信号,弥散受限,ADC呈低信号。CT均表现为宫颈增大,局部呈混杂密度囊实性结节、肿块影,部分病灶呈“蜂窝”状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囊性区域无明显强化,实性区域则呈不均匀强化。术前CT、MR诊断准确率为50.0%。结论:PJS女性患者伴发G-EAC临床表现及CT、MR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分别为部分患者阴道排液和(或)出血、肿瘤好发于整个宫颈(包括上部)、常合并囊肿样改变以及多呈浸润性生长。PJS临床及CT、MR检查有助于宫颈胃型腺癌的早期诊断。
2025年07期 v.22;No.25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 刘虹;薛驰;赵君智;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在弥漫性甲状腺合并甲状腺结节诊断及其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4年11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132个结节)弥漫性甲状腺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均进行SMI和传统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双重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节性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MI与CDF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预测值,对比分析两种影像技术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分布模式、血管形态等常规指标。结果:病理学检出的132个甲状腺结节中,SMI检出良性病变94个(占71.21%),恶性病变38个(占28.79%)。SMI在诊断弥漫性甲状腺合并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8%和89.47%,均高于CDFI的84.05%和78.95%,SMI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DFI诊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5,P<0.05)。SMI检测结节平均大小为(14.62±2.36)mm,明显低于CDFI检测的(16.35±4.45)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0,P<0.05),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高于CDFI检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8、6.567,P<0.05);且SMI模式检测血流分布模式和血管形态检测率高于CDFI模式检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92、4.776,P<0.05);但在结节形态、回声类型及内部钙化情况上,两种影像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技术在弥漫性甲状腺合并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更精确地评估结节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信息。
2025年07期 v.22;No.25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 潘苏京;钱晓;叶莹;张海伟;
目的:研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围术期管理对机器人辅助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5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ERAS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以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围术期管理,ERAS组术后应用基于ERAS理念下的围术期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理功能中拔尿管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恢复时间,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5、7 d个体焦虑与抑郁水平,以及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的心理状态评分;患者出院前应用纽卡斯尔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住院期间患者对诊疗满意度。结果:ERAS组拔尿管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8、9.171、5.423、10.983、6.675,P<0.05);术前两组患者VAS、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和7 d时的VAS疼痛评分比较,ERAS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3、5.882、5.060,P<0.05);术后7 d,ERAS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27、13.390,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2,P<0.05);ERAS组患者对诊疗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5,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围术期管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负面情绪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2025年07期 v.22;No.251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 赵敏;李聪;王健;薛继平;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输出功率(CPO)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易损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易损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其分为MACE组(18例)和非MACE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易损期MAC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PO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易损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基线资料中总胆固醇、25-羟基维生素D[25(OH)D]、储备CPO、静息CPO及峰值CPO均低于非MACE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7、2.236、2.921、2.390、4.569,P<0.05),MACE组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高于非MACE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23.36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固醇、25(OH)D、储备CPO、静息CPO、峰值CPO均为患者心衰易损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OR=0.064、0.942、0.015、0.035、0.04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脏功能指标中峰值CPO预测患者MACE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2、92.2%和55.6%。结论: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指标峰值CPO较低是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易损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测量CPO可提前识别潜在的不良预后人群。
2025年07期 v.22;No.251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 王凤娟;孙小平;王宪英;李博;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技术在诊断子宫动静脉瘘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与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US)技术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9月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检查的疑似子宫动静脉瘘(UAVF)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2D-CDUS检查,观察组接受三维经阴道超声检查(3D-TVS),记录超声检查的结果,计算超声检查的诊断指标,并与超声造影(CEU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经2D-CDUS、3D-TVS、CEUS检查后阳性率、UAVF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TVS阴性预测值为83.33%,高于2D-CDUS,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81,P<0.05)。结论:3D-TVS技术在诊断子宫动静脉瘘中表现出良好的阴性预测值,能够有效弥补2D-CDUS的不足,具有临床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UAVF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全面的评估方法。
2025年07期 v.22;No.251 66-7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6K] - 杨硕;张渝科;杨丹;王薪越;王明娟;杨琰;周建红;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MSUS)引导下肩关节囊液压扩张法联合肩袖间隙(RI)注射法治疗早期原发性冻结肩(PFS)患者对超声影像学指标、肩关节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168例早期PFS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对照组给予MSUS引导下肩关节囊液压扩张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RI注射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5周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分析超声影像学腋窝处盂肱关节囊厚度、喙肱韧带(CHL)厚度、RI厚度和RI血流阳性率指标、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分别注射治疗后5周,VAS评分降低,SST评分、CMS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1.34±0.30)分,低于对照组(1.97±0.46)分,SST评分、CM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14、9.597、7.910,P<0.05);两组腋窝处盂肱关节囊厚度、CHL厚度、RI厚度、RI血流阳性率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8、16.106、9.050、25.211,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后伸、外旋范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09、12.447,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6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3、17.750、19.995,P<0.05)。结论:MSUS引导下肩关节囊液压扩张法联合RI注射法治疗早期PFS患者,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超声影像学指标和外旋、后伸活动度,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5年07期 v.22;No.251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 石梓会;李晶;王静;朱修锦;李波;岳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行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经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药镇痛,对照组采取静脉镇痛药镇痛。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静脉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36和48 h的静息时(t=3.124、11.617、12.886、4.474,P<0.05)和运动时(t=5.235、12.187、5.028、5.119,P<0.05)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48 h镇痛泵平均按压次数(2.15±0.23)次、首次下床活动时间(9.38±0.81)h,均均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34、39.19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内静脉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周和4周时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92、3.786、3.626,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药可以有效缓解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程度,减少镇痛泵药物的使用量,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并减少不良反的发生。
2025年07期 v.22;No.25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 王欣娜;许佳俊;姜程;张璐;包莹;王枭雄;
目的:探讨智能穿戴设备在胶质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胶质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随访与康复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管理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术后康复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癌因性疲乏自评量表(CFS)评分、运动量(步数和活动时间)、睡眠质量(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及生命体征(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CFS评分、日均步数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个月,观察组CF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14、11.268,P<0.05),日均步数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59、20.024,P<0.05);活动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4、10.667,P<0.05)。观察组术后1和3个月与术后1周相比,心率和血氧波动幅度较小,术后恢复更为平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穿戴设备可有效监测胶质瘤患者术后的康复状态,并通过实时反馈帮助患者改善疲乏、增加活动量、提升睡眠质量及稳定生命体征。
2025年07期 v.22;No.25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8K] - 苑广超;哈思远;王芳;张维义;夏维;谭俊彦;丁一娟;黄麓燕;雷敏;
目的:分析智能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控制系统研发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智能自适应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控制系统,合理应用单片机、显示屏、控制面板、压力监测模块、充气装置、电磁阀等主要部件,通过单片机连接测压模块,连续检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自主研发充放气算法,控制气泵或电磁阀向气囊内注入或放出部分气体,实现气囊压力智能控制。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气管导管采用常规方法管理套囊压力,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智能自适应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插管后并发症情况、气囊压力达标率以及吸痰、插胃管、翻身时的气囊压力瞬间最高值。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后出现咳嗽、声嘶、吞咽困难以及痰中带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6%(2/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7,P<0.05);对照组气囊压力达标率(25~30 cmH_2O)为92.83%,低于观察组的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98,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插胃管及翻身时的气囊压力瞬间最高值分别是(28.24±3.65)cmH_2O、(27.98±4.25)cmH_2O和(28.65±4.87)cmH_2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30、19.208、16.485,P<0.05)。结论:采用智能自适应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控制系统,可将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维持在20~30 cmH_2O的正常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气囊压力达标率。
2025年07期 v.22;No.25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 熊伟;楼理纲;毛彬;王之晨;孙静;冯靖祎;
目的:建立一套合理可靠且易于操作的呼吸机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临床在用的呼吸机进行全方位临床应用评价。方法: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工程部5名临床工程师组建呼吸机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小组,通过文献查阅与内部讨论形成呼吸机临床应用初级评价指标体系,邀请14名来自不同省、市从事呼吸治疗或呼吸机维修管理的专家,经过两轮线上讨论优化,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评分,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从技术性能、临床效果和售后服务3个维度建立呼吸机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医院临床同期使用的A品牌(9台)和B品牌(9台)呼吸机,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两款不同品牌呼吸机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建立的呼吸机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技术性能、临床效果和售后服务3个一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下的8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指标组合权重显示一级指标“技术性能”重要性>50%,二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的指标依次为安全设计、静态性能、可靠性、服务质量和适用性等。A品牌呼吸机综合评价得分均值为4.468分,B品牌呼吸机为4.117分,A品牌呼吸机的总体表现优于B品牌呼吸机,该评价结果与临床应用中A品牌呼吸机好于B品牌呼吸机实际情况一致。结论:呼吸机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能对各类呼吸机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明确各类呼吸机优缺点,为医疗机构遴选呼吸机品牌和生产厂家改进产品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v.22;No.251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5K] - 付兴建;牛艳艳;徐长浩;郭珍;
目的:构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医院诊疗设备运行质量管理模型,实现对医院诊疗设备运行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方法:根据诊疗设备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从稳定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进行量化处理,基于波士顿矩阵构建医院诊疗设备安全运行质量管理模型。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巨野县人民医院临床在用的300台诊疗设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中的150台设备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另150台设备采用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医院诊疗设备运行质量管理模型(波士顿矩阵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性能检测规范度、运行管理质量和多维效能评分。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参与设备使用和管理的设备工程师、医生、护士和患者对两种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采用波士顿矩阵管理模式的150台/次性能检测中环境管理、参数设置、设备操作和记录反馈事项规范度分别为94%、93.33%、92.67%和92.67%,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997、14.361、13.830、12.891,P<0.05);设备资源配置、技术支撑、信息基础和管理绩效评分分别为(92.36±3.57)、(91.69±4.36)、(92.54±3.69)和(93.54±4.36)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3、12.439、12.377、12.509,P<0.05)。采用波士顿矩阵管理模式的设备使用效能、维护效能和维修效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49、12.344、12.864,P<0.05)。设备工程师、医生、护士和患者对采用波士顿矩阵管理模式的诊疗设备运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504、16.064、11.139、13.605,P<0.05)。结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医院诊疗设备运行质量管理模型,能够用于诊疗设备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量化分析,实现对诊疗设备的全过程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设备使用效能。
2025年07期 v.22;No.251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 邓慧;邹安娜;莫妮罗;刘帆;曹鸿霖;范皓然;
目的:构建医疗器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评价模型对器械进行管理,提高医疗器械管理效率。方法:采用FMEA方法构建医疗器械FMEA评价模型进行器械全过程管理,通过失效模式(FM)分析、建立设备管理体系等优化设备管理流程,降低医疗器械运行风险。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在用的47台医疗器械,将2023年1月至6月临床在用的23台医疗器械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2023年7月至12月临床在用的的24台医疗器械采用医疗器械FMEA评价模型(模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抽取两种管理模式器械使用的各2 000份患者资料,对比不同管理模式器械感染指标控制成效、器械清洁与消毒效果以及器械感染控制质量评分。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设备使用管理工程师、操作人员、医生和科室器械管理者对两种管理模式的器械管理认可度评分。结果: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2 000份患者器械使用资料中患者感染率和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15%和0.05%,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20、8.358,P<0.05);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24台医疗器械清洁率和消毒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87.50%,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80、6.741,P<0.05);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医疗器械规范操作、合理使用、消毒清洁和应急干预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35、16.014、13.049、12.537,P<0.05);器械使用管理工程师、操作人员、医生和科室器械管理者对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器械管理认可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19、12.147、17.437、13.420,P<0.05)。结论:医疗器械FMEA评价模型能够实时监督控制医疗器械全过程管理,减少器械临床感染,确保器械正常运行,提升器械临床运行质量,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
2025年07期 v.22;No.251 119-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陆靓亮;金伟;钱正瑛;沈志强;
目的:构建基于边缘计算架构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平台,连接院内现有信息系统,实现医疗设备底层架构的互联互通。方法:将5G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高度融合,利用边缘计算架构,通过采集大型医疗设备运行日志数据,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平台。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和2023年7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临床在用的27台医疗设备,其中CT6台,将2022年7月至12月期间的设备使用管理设定为平台应用前,2023年7月至12月期间的设备使用管理设定为平台应用后,统计平台应用前后的设备运行数据记录准确率,以CT设备为例,对比平台应用前后的维修响应时间、开机率和设备维修频次。结果: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平台功能主要涵盖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资产台账、运维预警、运行动态、调拨管理、使用效能评价和质量控制评价等。平台应用后27台医疗设备的数据记录准确率由平台应用前的70%~80%提升至97%。平台应用后CT设备的平均维修响应时间和维修频次分别为(23±7.35)min和(11±5)次/月,均低于平台应用前,平均开机率为(96±3.16)%,高于平台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4、3.196、2.537,P<0.05)。结论:基于边缘计算架构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平台能够为大型医疗设备的运行质量与安全提供保障,为精细化使用评价与合理配置决策提供依据,降低设备维修响应时间和维修频次,提高设备开机率,实现对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2025年07期 v.22;No.251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 乔禹;王兢;尹萌萌;于飞;
目的: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方法构建手术室设备管理模型,优化管理策略,实施动态管理。方法:通过多准则决策过程联合手术室设备数据平台,建立手术室设备多准则决策分析框架,对手术室设备运行和管理实现动态化监测与管理。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心手术室在用的40台手术室设备,将2023年1月至6月的20台设备应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6月至12月的20台设备应用基于MCDA方法的手术室设备管理模型(MCDA方法)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设备运行质量、故障率和抽检合格率以及管理成效评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研手术室设备使用管理人员对两种管理方法的设备临床管理满意度。结果:采用MCDA方法管理的手术室设备平均开机率、平均成本效益增幅和社会效益增幅分别为(91.58±3.36)%、(7.02±1.69)%和(7.25±1.36)%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而平均运转率为(7.69±1.54)%,低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466、9.732、14.558、20.969,P<0.05);采用MCDA方法管理的手术室设备故障率低于常规管理方法,而抽检合格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157、7.619,P<0.05);采用MCDA方法管理的手术室设备安全性能、维修速度、清洁质量和归位速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52、15.149、13.527、10.474,P<0.05);手术室设备使用管理人员对采用MCDA方法管理的设备流程合理性、制度可行性和质量有效性满意率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说统计学意义(x~2=5.454,6.667,5.963,P<0.05)。结论:基于MCDA方法的手术室设备管理模型对手术室设备进行动态管理,能够提高设备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设备运行风险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设备使用管理人员满意度。
2025年07期 v.22;No.251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 千红;张慧;徐璐;姚萍;周欣;
目的:探讨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报量精准模式对提升医用耗材报量管理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鱼骨图分析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报量影响因素,依据需求预测模型及管理措施对报量工作进行干预。选取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使用的冠状动脉支架和冠状动脉扩张球囊两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报量数据,冠状动脉支架的上报需求数量为3 357个,冠状动脉扩张球囊为9 357个,根据医用耗材报量管理模式不同将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的耗材报量采用常规报量模式管理,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的耗材报量采用报量精准模式管理。比较两种报量模式实际使用与上报耗材数量的预测偏差率和执行偏差率。结果:采用报量精准模式的冠状动脉支架和冠状动脉扩张球囊平均预测偏差率分别为(12.19±2.64)%和(20.61±3.41)%,均低于常规报量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22、6.917,P<0.05);平均执行偏差率分别为(17.55±3.48)%和(25.85±2.56)%,均低于常规报量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48、7.436,P<0.05)。结论: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背景下的报量精准模式通过建立采购预测量模型及开展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提高报量的精准性和报量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5年07期 v.22;No.251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 郑晓明;朱郧鑫;吴玉琴;闵慧;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手术室设备维护与保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FMEA流程,从准备阶段、失效模式(FM)分析、构建预防维修保养体系、改进和效果分析层面制定基于FMEA的手术室设备维护与保养策略。选取2023年1至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在用的60台设备,按照设备管理方法不同,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FMEA管理模式对手术室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每种模式管理30台设备。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操作人员满意度评分、设备维修质量和保养质量。结果:采用FMEA管理模式的30台手术室设备管理出现手术配套设施准备不全、手术设备操作不规范和手术设备故障发生率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常规管理模式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54,P<0.05)。设备操作人员对采用FMEA管理模式的手术室设备运行质量、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22±3.36)、(91.69±2.25)和(93.25±3.69)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18、17.415、16.639,P<0.05)。采用FMEA管理模式的手术室设备故障响应时间、故障维修时间和运行维护费用平均增幅分别为(2.36±0.59)h、(4.25±2.11)h和(1.89±0.14)%,均少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43、12.050、11.069,P<0.05)。采用FMEA管理模式的设备故障频次为(1.54±0.21)次/年,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平均开机成功率为(90.69±3.59)%,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184、18.779,P<0.05)。结论:FMEA应用于手术室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能够评估设备运行质量开展预防性运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减少维修成本,提高设备临床服务水平。
2025年07期 v.22;No.251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 黄艳华;梁丽华;何剑映;魏燕定;余丽华;
目的:基于风险控制模型构建手术室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路径,分析其在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风险控制模型的设备特性、使用时长、启动频率、运行效率、操作者技能、保养频率和技术支持7个关键因素,遵循预防性维修管理模式,从设备应用管理、预防性保养、预见性维修、故障修复、事后保养和质量监控6个维度构建预防性维修路径。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手术室在用的215台医疗设备,将2022年1月至12月的设备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维护管理,2023年1月至12月的设备采用基于风险控制模型的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路径方法(模型管理方法)进行维护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设备管理质量和运行质量。采用自制问卷调研设备使用人员对手术室医疗设备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采用模型管理方法的设备平均使用规范度、维护有效率、维修及时性和质量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4.43±4.26)%、(97.74±1.53)%、(86.78±6.72)%和(96.48±3.02)%,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83、34.738、14.820、18.577,P<0.05)。采用模型管理方法的平均设备开机率和故障自修率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而平均管理费用增长率低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5、7.624、12.811,P<0.05)。设备使用人员对采用模型管理方法的设备应用管理、预防性保养、预见性维修、故障修复、事后保养和质量监控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3、22.942、18.752、23.673、40.055、37.120,P<0.05)。结论:基于风险控制模型的手术室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路径能够提升手术室设备管理质量,提高设备管理效果和使用人员满意度。
2025年07期 v.22;No.251 146-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5K] - 刘彦荣;王盟;李迎冬;陈晓唯;
目的:构建安全管理维度评价模型,评估其在骨科设备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骨科医疗设备安全管理的管理对象、目标细化、问题解析、指标筛选和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管理目标细化,构建安全管理维度评价模型对骨科设备进行全过程化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临床在用的73台骨科医疗设备,将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36台设备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37台设备采用安全管理维度评价模型(模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临床服务质量、风险发生率和设备质量管理能力评分。结果: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设备平均配置需求一致率、性能参数达标率、质量检测稳定率和清洗消毒合格率的均值分别为(91.69±4.36)%、(92.36±3.54)%、(91.80±3.54)%和(92.36±4.20)%,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03、14.545、11.529、11.921,P<0.05);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37台设备故障率、零部件缺损率、清洁消毒不合格率和设备管理不当率分别为5.41%、5.41%、2.70%和8.11%,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82、10.538、11.696、9.667,P<0.05);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设备资源配置、技术支撑和信息基础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4、10.089、13.831,P<0.05)。结论:安全管理维度评价模型应用于骨科医疗设备管理中能够提高设备运行质量,降低设备安全隐患和故障比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2025年07期 v.22;No.25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2K] - 张帆;柳忻池;张亚斌;修思捷;
目的:运用医学影像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医院影像设备效益,并进行评价。方法:根据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等,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医学影像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医学影像设备管理平台对医院影像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对管理效益(设备利用率、设备风险管理控制率等)、患者满意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价。选取2022年至2023年本院放射科临床在用的磁共振成像、CT和X射线摄影等9台影像设备,将2022年1月至12月的设备采用常规管理模式,2023年1月至12月的设备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医学影像设备综合管理效益。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式调查80例患者对设备使用的满意度。结果: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磁共振、CT和X射线设备的年检查量、年收入、年运营成本和年净利润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投资回收周期短于常规管理模式,成本效益评价优于常规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平均设备利用率、维修保养率和风险管理控制率分别为(95.36±6.02)%、(92.36±4.36)%和(94.36±4.15)%,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17、11.62、12.508,P<0.05)。80例患者对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磁共振、CT和X射线设备使用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41,6.260,5.331,P<0.05)。结论:医学影像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实时获取影像设备使用情况和监控情况,最大程度提升设备成本效益和管理效益,提高影像设备使用满意度。
2025年07期 v.22;No.251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 刘阳;杨柳;邹紫瑶;刘冉;程洋;
目的:运用反向传播算法设计构建医用耗材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评价智能化管理模式对医院医用耗材全流程管理的优化效果。方法: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设计构建包含采购模块、信息分类模块与数据库模块的医用耗材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对医用耗材进行智能化管理。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临床诊疗中使用的300件医用耗材,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使用的150件医用耗材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使用的150件医用耗材采用反向传播算法的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反向传播算法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耗材管理效果评分、管理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配送时长。结果:采用反向传播算法管理模式的医用耗材配送及时性、工作效率、管理规范化和耗材废物回收评分分别为(92.66±6.33)、(93.55±7.69)、(94.33±8.33)和(94.31±8.44)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65、11.955、10.241、10.440,P<0.05);医用耗材每日核对耗时、每月核对耗时和月库存积压件数均少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19、15.468、22.079,P<0.05);医用耗材出现用后未登记、电脑未录入和耗材遗失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840、10.227、9.870,P<0.05);医用耗材从科室申请到订单发出、订单发出到耗材入库和耗材入库到科室所需时长均少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56、27.474、12.387,P<0.05)。结论:反向传播算法的医用耗材数字化采购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医用耗材的合理化管理,提高医用耗材管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医用耗材配送时长。
2025年07期 v.22;No.251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