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_专家共识

  • 国产创新一体化放射治疗设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转移癌的临床指南

    杜乐辉;饶乐;范治军;朱晓斐;郭兴东;王伟平;杨希林;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系统治疗的发展,许多发生远处转移的肿瘤患者已能实现长期生存,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在晚期远处转移癌患者中的疗效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国产放射治疗设备取得了显著进展,SRT已成为多种国产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亮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射治疗装备技术分会联合相关领域专家,为在规范国产创新型一体化放射治疗设备在转移癌SRT中的临床应用,制定了SRT技术治疗转移瘤临床指南。

    2025年10期 v.22;No.25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学术论著_技术评价研究

  • 不同固定方式在颅内肿瘤射波刀治疗中体位误差比较

    李洪明;庞廷田;张悦;孙玉亮;于浪;孙显松;邱杰;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颅内肿瘤采用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的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应用射波刀治疗的48例颅内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双面网(DSPS)组(22例),定位膜(Qfix)组(26例)。DSPS组采用美式全身集成定位架+碳纤维支架+DSPS膜固定;Qfix组采用Encompass板+Qfix膜固定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治疗过程中每间隔60 s采集1次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进行配准,记录并比较总体相对误差。计算治疗间相对位移误差数据|d_x|=d1-d0,并比较两组间差异。计算最大偏移|d|=d_(max)-d_(min),并比较两组定位方式最大偏移量的差异。结果:两种固定方式总体相对误差结果比较,在头脚(SI)、面背(AP)、旋转角(Roll)、俯仰角(Pitch)和横滚角(Yaw)方向Qfix组各方向及角度误差的中位数分别为0.174,0.309,0.150,0.147,0.477,均小于DSPS组的0.224、0.316、0.175、0.221和0.5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58、-1.698、-2.595、-6.833、-5.371,P<0.05);两种固定方式治疗中相对位移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方向中位数均不为0;两种固定方式最大偏移量比较,在SI、左右(left-righ, LR)、AP、Roll、Pitch和Yaw方向上,Qfix组的偏移量均小于DSP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373、-2.525、-2.488、-3.169、-5.130、-5.166,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均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相比之下Qfix组固定效果最优,推荐采用Encompass板+Qfix膜作为颅内肿瘤射波刀放射治疗的固定方式。

    2025年10期 v.22;No.25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5K]
  • 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技术在头颅3D-TOF-MRA中的序列优化

    宁凯;徐辉;李向明;张立新;王卫丰;袁颖;

    目的:探讨不同加速因子的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CS)技术对头颅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图像质量和扫描时间的影响。方法:招募2024年11月至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行头颅磁共振扫描的30名受检者,所有受检者均进行4种不同参数的3D-TOF-MRA图像扫描,即无加速技术(对照组)、ACS技术综合加速因子4.03(ACS4组)、ACS技术综合加速因子5.02(ACS5组)和ACS技术综合加速因子6.06(ACS6组)。定性分析图像清晰度、远段分支血管显像能力排序和假性狭窄比例,定量分析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边缘锐利度和扫描时间的差异。结果:血管清晰度ACS的3个组颅内近中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段血管ACS4组[3.0(3.0,3.0)]和ACS5组[3.0(3.0, 3.0)]优于ACS6组[2.5(2.0, 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9.800、27.500,P<0.05)。远段分支血管显像能力ACS4组和ACS5组均优于ACS6组。3组ACS序列图像近、中段血管均未见狭窄,ACS4组和ACS5组远段血管亦未见狭窄,而ACS6组远段血管有5例假性狭窄,与对照组比较,假性狭窄发生率为16.7%。定量分析近段血管SNR和CNR数值,ACS6组高于ACS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7.800、26.200,P<0.05),ACS4组、ACS6组与ACS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段血管和远段血管SNR和CNR数值,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边缘锐利度比较,ACS4组、ACS5组和ACS6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8.150、53.367、44.883,P<0.001)。对比对照组,ACS4组扫描时间减少55.19%,ACS5组扫描时间减少64.07%,ACS6组扫描时间减少了70%。结论:ACS技术能加快头颅3D-TOFMRA成像速度并保证图像质量,临床推荐ACS加速因子设置为5.02行头颅3D-TOF-MRA扫描。

    2025年10期 v.22;No.25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增强CT对直肠癌核磁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在线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

    吴韶鹃;陈静;牛保龙;金亮;班培超;戴相昆;解传滨;

    目的:探讨增强CT(CECT)对基于电子密度(ED)赋值法实现直肠癌核磁引导在线自适应放射治疗(oART)剂量计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2月至202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5例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定位时均进行平扫CT(PCT)+CECT的扫描,在治疗计划系统(TPS)中读取PCT和CECT各器官(小肠、股骨头、膀胱)结构的平均CT亨氏单位(HU)值和组织电子密度(ED)值,分析对比剂摄入对各器官结构的图像特征影响。以PCT为参考图像进行参考计划(P_(ref))设计,分别基于PCT和CECT模拟生成合成CT(sCT),使用与P_(ref)相同的束流场在sCT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得到基于PCT的在线计划(P_(PCT))和基于CECT的在线计划(P_(CECT)),模拟核磁引导oART的在线剂量计算。以P_(ref)为参考,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计划评价指标对靶区和危及器官(OAR)进行剂量学参数对比,使用3D slicer软件对剂量分布结果进行γ分析,探究P_(PCT)、P_(CECT)与P_(ref)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在图像特征方面,CECT中软组织器官(肠道、膀胱、脊髓、软组织)及计划靶区体积(PTV)的HU值明显高于P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_(肠道)=-2.188、Z_(膀胱)=-3.196、t_(脊髓)=-3.767、t_(软组织)=-10.083,t_(PTV)=-4.693,P<0.05),但对骨组织影响较小。ED值统计结果与HU相一致。在剂量学参数方面,P_(PCT)的靶区覆盖率与P_(r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_(PCT)和P_(ref)的D_(2%)分别为(2 724.25±19.91)和(2 718.99±21.13)cGy,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9,P=0.002);而P_(CECT)的靶区覆盖率统计结果为94.65(94.04,95.27)%,与P_(ref)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31)。对于OAR,P_(PCT)的小肠D_(max)和左股骨头V_(20)与P_(ref)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56、-2.529,P<0.05);P_(CECT)的小肠D_(max)和膀胱D_(50%)与P_(ref)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4.821、2.171,P<0.05)。P_(PCT)、P_(CECT)与P_(ref)分别在3 mm/3%和2 mm/2%的标准下对比γ通过率都在95%以上,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ECT对基于电子密度赋值法进行直肠癌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MRgRT)在线剂量计算的影响较小,可直接应用于参考计划的设计,但需要关注小肠等较敏感器官的最大剂量。

    2025年10期 v.22;No.254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 基于动态调节装置的髌股关节轴位X射线摄影中机械角与屈膝角关联性研究

    齐华文;刘国庆;易懿;郑卓肇;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轴位X射线摄影中辅助摄影装置设定机械角(MA)与实际屈膝角(FA)的关联性,为应用自主研发的动态调节装置实现精准动态髌股关节摄影提供理论依据,优化髌骨脱位、半脱位等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设计,入组96名健康志愿者(男性40名,女性56名),年龄18~65岁(平均32.6岁)。使用清华长庚医院自主研发的动态髌股关节轴位辅助摄影装置,设定MA为90°、120°、135°、150°和160°,测量对应FA;同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大腿围和小腿围。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FA与MA的差值(MA-FA)进行单样本t检验,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对不同MA下FA的分布特征,以及FA与各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与MA、BMI、大腿围、小腿围及性别呈线性关系,FA=62.031+0.511×MA+0.489×BMI+0.189×大腿围-0.445×小腿围+4.67×性别(R~2=0.82,P<0.001),当MA设定为90°时,实测FA为(112.21±4.7)°显著大于MA(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6,P<0.001);当MA设定为120°时,实测FA(126.19±6.43)°显著大于MA(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01);MA设定为135°时,FA与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设定为150°时,FA(141.44±4.42)°显著小于MA(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7,P<0.001);设定为160°时,FA(148.55±5.33)°显著小于MA(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P<0.001)。BMI、大腿围和小腿围是MA与FA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动态髌股关节轴位辅助摄影装置测量FA,可建立数学模型精准预测并调控屈膝角度,实现规范化动态髌股关节摄影,对提升髌骨脱位、半脱位等疾病的影像诊断精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5年10期 v.22;No.254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 基于跃变信号特征的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的检测方法

    李侃;姜伟;张静;池润润;

    目的:基于跃变信号特征建立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的检测方法,用于解决干扰源耦合影响下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检测精确度较低的问题。方法:利用电导率检测仪采集透析液的电导率信号,放大处理转换后的电信号,去除电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信号;利用传递函数和变量方程构造数字滤波器,采用数字滤波器滤波处理与转换原始信号为电信号;叠加拟合采集的血液透析机血流量、透析液流量和压力信号;结合跃变信号的特征基频瞬时频率获取信号变化的均值标准差,以及避免信号模态分解时的混叠情况,提取跃变信号的故障参量;通过差分计算确定信号变化率,标定跃变信号实现信号重构;通过多项式拟合确定跃变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血液透析机的电导率值,与设定的阈值作比较,实现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检测后1.5和4.5 s时识别到跃变信号,对应的电导率值分别为15.0和14.7 mS/cm,超出预设阈值的14.5 mS/cm,此时设备出现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所研方法对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检测的漏报率<30%。结论:基于跃变信号特征的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检测方法提升了血液透析机电导率超出报警限值故障检测精确度,可有效维护血液透析机稳定运行。

    2025年10期 v.22;No.254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学术论著_转化医学研究

  • 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构建和验证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评估模型

    任利彬;胡宏英;赵丽雅;郭晓慧;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的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评估模型,为胃癌淋巴结转移术前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预测方法。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按照3∶2的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48例)和验证组(32例),以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比较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病灶位置,以及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结果:建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病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免疫浓度(IC)为(20.66±2.85)μg/ml,标准化免疫浓度(nIC)为(0.45±0.06)μg/ml,斜率为(3.52±0.30);验证组IC为(21.09±3.25)μg/ml,nIC为(0.47±0.05)μg/ml,斜率为(3.49±0.4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7、5.287、2.918,P<0.05);两组患者肿瘤相关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nIC及斜率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OR=2.564、1.647、1.786,P<0.05),使用Python Scikit-learn构建预测模型,在校准曲线中表现良好,斜率接近1,显示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高度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6(95%CI:0.8154~0.9167),灵敏度为84.60%,特异度为80.69%;验证组AUC为0.853(95%CI:0.7982~0.8671),灵敏度为86.66%,特异度为80.00%。结论:成功构建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的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评估模型,并验证了其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22;No.25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 锥形束CT评估混合牙列期错(牙合)畸形矫治效果的研究

    廖鹏程;魏旖;廖丽斐;屈新军;张元刚;

    目的:评估锥形束CT(CBCT)技术在混合牙列期错(牙合)儿童的畸形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三二〇一医院就诊的90例混合牙列期错(牙合)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正畸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CBCT扫描获取口腔颌面部影像数据,通过对影像数据的测量与分析,评估矫正效果以及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以及上齿槽座所构成角(SNA)、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以及下齿槽座所构成角(SNB)、上齿槽座、鼻根及下齿槽座所成角(ANB)、前颅顶平面与牙合平面所成角(OP-SN)、下颌平面及前颅顶平面延长线所成角(SN-MP)等颌骨矢状向与垂直向关系指标,y轴与眶耳平面所成角(y)轴角、鼻根点-上齿槽座点线与眶点-翼上颌裂点线延长线交角(NA-Apo)、下颌体长度(Go-Pg)、前鼻嵴、后鼻嵴至眶耳平面距离(Wits)值等颌骨其他相关指标,上唇突点、鼻突点与软组织连线的距离(UL-EP),下唇突点、鼻突点与软组织连线的距离(LL-EP),鼻唇角、鼻小柱点连线与鼻下点、上唇突点连线的下交角(NLA)、H线与软组织面夹角(H)角等软组织相关指标,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上内角(IMP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所成下内角(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及上齿槽座所成角(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及下齿槽座所成角(L1-NB)、覆牙合、覆盖等牙性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90例混合牙列期错(牙合)患儿中治愈25例(占27.78%),有效56例(占62.22%),无效9例(占10.00%),矫正有效率为90.00%。治疗前后SNB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OP-SN减小,SN-MP、SNA及ANB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2、6.135、3.753、50.965,P<0.05);治疗前后y轴角、Wits值、S-Go/N-Me及L1-NB角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NA-Apo及Go-Pg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885、7.575,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NLA、H角及UL-EP均增大,LL-EP较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7、4.163、28.622、3.276,P<0.05);治疗前后L1-N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覆盖、U1-SN及U1-NA均增大,覆牙合及IMPA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54、4.723、6.432、4.802、4.106,P<0.05)。结论:CBCT能清晰、准确地展现口腔颌面部结构三维形态及变化,为矫正效果评估提供全面、可靠依据,且正畸治疗对改善牙列咬合关系、引导颌骨正常发育以及优化面部软组织形态均具有积极意义,可为临床正畸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10期 v.22;No.254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 三维超声联合二维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动静脉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李博;孙小平;王宪英;曹中艳;王凤娟;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3D-US)联合二维经阴道超声检查(2D-TVS)在子宫动静脉瘘(UAV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2月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6例疑似UAVF患者,均接受3D-US、2D-TVS单独及联合检查。以妇科静脉超声造影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US、2D-TVS单独及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并比较2D-TVS及联合3D-US检查对UAVF影像征象的检出率。结果:36例患者中妇科静脉超声造影检出UAVF阳性26例,阴性10例。2D-TVS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23%、80.00%、72.22%、90.00%和50.00%; 3D-US检查分别为84.62%、90.00%、86.11%、95.65%和69.23%;两者联合检查分别为92.31%、90.00%、91.67%、96.00%和81.82%,3种诊断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2D-TV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7、4.600,P<0.05);2D-TVS联合3D-US检查对UAVF影像中湖泊样、五彩镶嵌样和高速低阻血流频谱的征象检出率均高于2D-TV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4.431、4.600,P<0.05)。结论:3D-US联合2D-TVS在UAVF的诊断中显著提高了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及影像征象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22;No.254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参数对颅内出血早产儿听觉通路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评估

    包弘扬;程舒鹏;陈名武;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参数对早产儿颅内出血后听觉通路损伤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远期神经发育结局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58例早产儿,依据是否出现颅内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78例)和未出血组(80例)。通过标准化BAEP检测获取Ⅲ~Ⅴ波间期、V波潜伏期及振幅等参数,结合帕皮莱(Papile)分级系统评估出血严重程度,随访至矫正月龄12个月时采用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神经发育水平,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Ⅲ~Ⅴ波间期与V波潜伏期显著延长,V波振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38、5.642、-5.476,P<0.05)。Ⅲ~Ⅴ波间期随出血程度加重呈梯度延长,V波振幅随分级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26、7.894,P<0.001);Ⅰ~Ⅲ波间期在各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Ⅲ~Ⅴ波间期与Gesell总分呈强负相关,其与语言沟通维度相关性最强;V波振幅与Gesell总分正相关,与语言沟通维度相关性最高,所有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r=-0.632、-0.634、0.549,P<0.05)。多因素证实Ⅲ~Ⅴ波间期延长、Papile分级升高及V波振幅降低为神经发育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OR=3.214、2.441、0.133,P<0.001)。结论:BAEP参数中Ⅲ~Ⅴ波间期与V波振幅可作为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干传导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其动态变化与远期神经发育结局显著相关。

    2025年10期 v.22;No.254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及壳聚糖水凝胶复合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研究

    康文雯;郑婉君;苏云云;田静;黄容;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及壳聚糖水凝胶复合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108例烧伤后48 h内入院的偏浅深Ⅱ度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5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酶学清创(胶原酶软膏)方法常规治疗,常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磺胺嘧啶银敷料(SSD)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s-Exo)联合壳聚糖水凝胶复合敷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创面愈合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两组创面愈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21 d,联合组平均创面愈合率为(67.69±8.57)%和(89.46±7.54)%,高于常规组的(59.50±4.93)%和75.52±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87、8.662,P<0.05);联合组治疗后VSS平均评分为(6.42±1.20)分,低于常规组的(8.94±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及21 d,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8、12.004、13.899,P<0.05);治疗21 d,联合组IL-6、IL-1β、CRP及TNF-α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0、4.490、7.293、5.900,P<0.05);联合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30%,高于常规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42,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低于常规组的24.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磺胺嘧啶银敷料,ADSCs-Exo及壳聚糖水凝胶复合敷料在治疗偏浅深Ⅱ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可促进再上皮化进程,提高愈合率,减轻创伤炎症反应与疼痛感知,兼具高效性与安全性。

    2025年10期 v.22;No.25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 螺旋CT测量股骨偏心距与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全髋置换术预后相关性分析

    刘长增;毛剑杰;陈聪;李小鹏;储辉;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三维建模的股骨偏心距(FO)测量在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接受单侧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髋关节骨折患者,依据术前CT测量FO中位数(34.8 mm)将其分为高FO组和低FO组,每组46例。术后评估两组骨密度T值、FO值、臼杯外展角、臼杯前倾角及股骨柄对线偏差,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FO组术前骨密度T值为(-1.1±0.7),高于低FO组的(-1.3±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为(38.5±3.4)mm,高于低FO组的(30.9±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6,P<0.001),高FO组臼杯外展角(42.6±3.9)°、臼杯前倾角(16.8±2.6)°及股骨柄对线偏差(1.1±0.7)mm均低于低FO组的(43.4±4.1)°、(17.5±3.0)°和(1.3±0.8)mm,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FO组术后1、3、6及12个月HHS评分显著优于低F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4、4.772、6.358、7.326,P<0.05)。高FO组术后3、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低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5、-7.582,P<0.05)。高FO组术后1个月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为15.2%(7/46),显著降低于低FO组的39.1%(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24,P<0.05),术后助行器使用时间为(13.5±3.1)d,缩短37%,显著短于低FO组的(21.4±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7,P<0.05)。结论:螺旋CT引导的FO精准重建可显著提升经皮辅助上方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质量,降低步态异常及脱位风险。

    2025年10期 v.22;No.25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学术论著_数字医学研究

  • 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医院共建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构建及应用

    王阳;王峥;王新;

    目的:构建基于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erver数据库的医院共建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医疗设备的高效管理。方法:系统采用浏览器与服务器(B/S)架构,前端运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构建页面结构,结合层叠样式表(CSS)进行样式优化,并通过JavaScript实现动态交互效果与数据验证,为用户提供直观且流畅的操作界面;后端利用MyBatis框架与SQL Server 2019数据库进行高效数据交互。构建设备状态监测模块、设备全流程管控模块、智能调度模块、设备维护与预警模块、数据统计与报表模块和质量控制追溯模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业务流程,系统实现对医院共建实验室医疗设备的协同化管理。选择2024年1月至12月淄博市第一医院在用的60台实验室医疗设备,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医院共建实验室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简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每种模式管理30台。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系统操作便捷度、设备多维效能评分、全过程管理质量和管理缺陷率。结果: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模式下的医疗设备响应及时率、重复操作简化率、实时反馈覆盖率、故障代码解析准确率分别为(95.56±5.99)%、(12.36±2.33)%、(94.22±6.69)%和(93.66±5.33)%,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3、6.921、8.934、8.359,P<0.05)。医疗设备使用效能、维护效能和维修效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3、7.569、8.072,P<0.05);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合理性评分、验收流程规范性评分、操作规范执行度评分、维护计划及时性评分和质量问题追溯性评分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9、5.541、5.445、6.139、6.698,P<0.05);医疗设备分装错误率、设备损坏率、设备维修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92、6.405、4.320,P<0.05)。结论: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模式对设备进行管理,可显著提高设备操作便捷度,提升设备多维效能,实现对设备的全过程化管理,降低设备管理缺陷率。

    2025年10期 v.22;No.254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学术论著_卫生管理研究

  • 监管变革下医疗器械定期风险评价报告效能提升调查研究

    李栋;赵敏;李尧;王启平;赵燕;

    目的:调研我国医疗器械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工作实施情况,为适应医疗器械警戒制度发展、完善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全国各省级监测机构,面向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进口医疗器械国内代理人以及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相关人员在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医疗器械相关单位对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工作的评价和建议,结合各级监测机构对定期风险评价报告的审核情况与专项检查结果,对比欧盟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指南文件,分析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工作存在的问题。结果:在线收回有效问卷4 377份,有64.95%的问卷填写人员认为定期风险评价报告可以帮助相关方识别产品风险,41.28%认为一类及延续注册的医疗器械需要简化定期风险评价报告,57.69%认为应调整报告撰写和提交的频率。结论:结合医疗器械警戒试点工作要求,建议强化定期风险评价报告的风险分析,简化报告模式,完善我国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顶层设计,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10期 v.22;No.25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4K]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何巧姣;王增旭;邹郁松;刘晨鹏;梁勇;

    目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法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构建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在医院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DEA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利用TOPSIS对设备管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结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开展设备质量控制管理。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本院临床在用的90台医学影像设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管理方法和DEA与TOPSIS管理方法两种方法进行管理,每种管理方法45台设备。对比不同管理方法的设备多维效能评分、管理质量评分、运行质量以及管理缺陷率。结果:采用DEA与TOPSIS管理方法的设备使用效能、运行效能和维修效能评分分别为(92.03±5.02)、(93.52±5.14)和(92.698±4.36)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60、7.826、6.413,P<0.05);设备资源配置、技术支撑、信息基础和管理绩效指标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2、7.435、9.155、8.004,P<0.05);平均设备开机率、诊疗有效率和质量稳定率均值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55、9.279、8.246,P<0.05);设备损坏率和设备维修率均低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944、6.480,P<0.05)。结论:基于DEA法与TOPSIS构建的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医院医学影像设备进行管理,可提升设备多维效能,提高设备管理质量和运行质量,减少设备管理缺陷率,确保设备稳定高效应用。

    2025年10期 v.22;No.25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等离子手术电极临床评价研究

    华婷;鲍莉;程夏倩;俞刚;

    目的:应用真实世界数据开展国产和进口等离子手术电极临床使用差异研究,为临床选择等离子手术电极产品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24年3月至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使用国产等离子手术电极(国产电极)或进口等离子手术电极(进口电极)进行腺样体切割手术的384例患者,记录国产和进口两种电极手术患者临床数据,对比两种电极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指标,分析两种电极的临床使用差异。结果:采用进口电极进行腺样体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1.13±0.25)万元,高于国产电极的(0.76±0.1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46,P<0.05);采用国产电极进行腺样体切割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心率、术后血压的高压和低压均低于进口电极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国产电极进行腺样体切割手术的患者咽鼓管圆枕损伤和感染发生率高于进口电极患者,出血发生率低于进口电极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等离子手术电极能够有效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临床使用安全可靠,可以与进口等离子手术电极相互替代。

    2025年10期 v.22;No.254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 基于供应-加工-配送供应链模式的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效益评价

    孙玉昕;董继伟;党铁飞;董浩頔;田京;夏雪;

    目的:评价基于供应-加工-配送(SPD)供应链模式在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SPD供应链模式构建综合效能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医用耗材分类管理。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和2023年1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使用的63 461种品规低值和高值医用耗材,将2021年1月至6月的54 632种品规医用耗材采用传统供应链模式管理,2023年1月至6月的56 471种品规(含传统供应链模式留用的47 642种品规和新增的8 829种品规),医用耗材采用SPD供应链模式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医用耗材库存金额、库存数量、耗材损耗率和耗材退换货率。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评价30名耗材使用医护人员对两种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采用SPD供应链模式管理的低值医用耗材库存金额为(1 424.09±75.68)万元,低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2 290.79±215.9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P<0.05),而高值医用耗材库存金额为0,而传统供应链模式为(7 692.32±360.5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低值医用耗材库存数量和高值耗材库存数量均显著低于传统供应链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43、11.225,P<0.05);低值医用耗材平均损耗率和高值耗材平均损耗率均显著低于传统供应链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7、-2.201,P<0.05);低值医用耗材平均退换货率和高值医用耗材的平均退换货率均显著低于传统供应链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85、8.716,P<0.01)。不同科室医护人员对采用SPD供应链模式的医用耗材满意度评分(93.43±3.06)分,高于传统供应链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5)。结论:医院医用耗材SPD供应链模式应用能够降低医用耗材库存金额、库存数量、库存损耗率和退换货率,提升医护人员医用耗材使用满意度。

    2025年10期 v.22;No.25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 基于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的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

    杨森;顾爱芹;吴泽兵;王惠;

    目的:基于中断时间序列(ITS)方法构建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模型,实施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方法:采集医用耗材的供应、库存及使用数据,通过ITS方法进行医用耗材使用量预测和政策干预影响分析,挖掘医用耗材全周期数据的异常值和关键性影响因素,从动态库存预警、政策效果反馈和异常整改处理3个方面制定管理对策。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临床常规使用的10 614件医用耗材,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4 924件医用耗材采用经验管理方法,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5 690件医用耗材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医用耗材资源利用率、管理决策质量和临床服务绩效。结果: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医用耗材平均库存周转率和耗材使用率分别为(91.11±3.02)%和(91.19±2.75)%,高于经验管理方法,平均库存成本占比和积压损耗率分别为(2.53±0.57)%和(2.84±0.44)%,低于经验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8、5.976、4.518、8.496,P<0.05);医用耗材平均预测准确率、异常检测率和处理及时率均值均高于经验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23、8.587、6.102,P<0.05);参与医用耗材使用及管理的医生、护士、库房管理员和采购管理员对采用精细管理方法的临床服务绩效满意度均高于经验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6、12.793、4.267、4.667,P<0.05)。结论:基于ITS方法构建的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模型应用,能够提升医用耗材需求量的预测能力,减少医用耗材库存压力和管理成本,准确检测医用耗材使用中的异常问题,改善临床服务水平。

    2025年10期 v.22;No.254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 熵权法联合决策实验室分析模型的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分析

    张腾;王楷;蔡硕;郭惟;

    目的:构建熵权法(EWM)联合决策实验室分析(DEMATEL)模型分析框架对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获取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关键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EWM得到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各因素对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熵权值,结合DEMATEL确定各因素间的影响程度值计算各因素组合权重值构建EWM联合DEMATEL模型分析框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模型。结果: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模型包含仪器性能和设计、操作人员的培训与技能、环境因素、维护管理和质量反馈机制5方面23项关键因素,仪器的维护、操作人员的经验与熟练度、仪器的维修、操作人员对仪器性能的理解、仪器准确性、质量控制与持续反馈机制、仪器稳定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分析与优化建议和仪器的校准10项因素的组合权重较大,是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的极为关键因素。结论:EWM联合DEMATEL模型分析框架能够准确分析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临床检验仪器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2025年10期 v.22;No.25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 基于全员生产维护理论的大型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刘泽;牟博;李懋;高春鹏;

    目的:构建基于全员生产维护(TPM)理论的大型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体系,探讨其在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组建TPM管理小组、预测设备故障、规划设备TPM管理路径和实施质量控制,构建大型医疗设备TPM管理体系。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在用的547台大型医疗设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管理模式(272台)和TPM管理模式(275台),TPM管理模式基于大型医疗设备TPM管理体系进行设备管理,比较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配置及运行质量、设备维修效果和维修质量。采用自制设备管理满意度问卷,评价设备使用管理人员对两种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服务质量满意度。结果:采用TPM管理模式的设备平均配置率、开机率和运转率平均值分别为(4.81±0.94)%、(97.98±0.67)%和(89.15±4.78)%,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而平均故障率为(1.72±0.12)%,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42、80.213、23.188、71.723,P<0.05);设备维护有效率、使用规范度、维修及时性和质量检测合格率平均值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93、22.913、17.948、21.553,P<0.05);设备维修响应时长、平均故障维修率和配件到货周期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而维修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32、25.116、53.265、55.988,P<0.05)。设备使用管理人员对采用TPM管理模式的设备预防维护、预防维修、使用管理、故障维修、质量检测和事后维护的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18、21.408、19.706、27.141、38.149、46.434,P<0.05)。结论:基于TPM理论的大型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和维护质量,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维修服务及时性,提升设备使用管理人员满意度。

    2025年10期 v.22;No.254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6K]
  • 基于概率权数综合评价法的急救设备绩效管理模型构建

    何欣怡;张婧;娄正林;张继东;

    目的:基于概率权数综合评价法构建绩效管理模型,探讨其在急救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绩效管理模型从临床急救设备的运行质量、成本投入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制定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概率权数法进行指标赋权,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制定工程技术保障、经费支出控制和社会效益改善管理对策。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在用的109台急救设备,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的103台设备采用传统评价模型管理方法(传统评价管理方法),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期间的104台设备(含传统评价管理方法在用的98台和新增加的6台)采用基于概率权数综合评价法的绩效管理模型管理方法(综合评价管理方法),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设备运行质量和管理投入。采用自制问卷调研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对两种管理方法的设备绩效评价。结果:采用综合评价管理方法的临床急救设备平均开机率、数据完整率和质量检测合格率均值分别为(96.61±1.52)%、(97.74±1.91)%和(95.96±1.19)%,均高于传统评价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0、3.292、3.848,P<0.05),而平均系统报警率和零部件损坏率均值分别为(1.24±0.83)%和(1.08±0.56)%,均低于传统评价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7、2.825,P<0.05);呼吸治疗、心电诊断、抢救治疗、基础治疗及其他急救设备的管理投入平均增幅均低于传统评价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3、3.487、4.002、3.317、2.726,P<0.05);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对采用综合评价管理方法的设备配置数量、配置质量和管理水平评分均高于传统评价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3、3.934、2.363,P<0.05)。结论:基于概率权数综合评价法的绩效管理模型能够提升急救设备运行质量,控制设备管理投入,改善设备服务水平。

    2025年10期 v.22;No.254 115-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 手术室电外科手术火灾预防最佳证据评价

    李丽;胡媛;马文涓;罗丽坤;冯敏;郑双峰;

    目的:检索、评价并整合国内外手术室电外科手术火灾预防最佳证据,为规范手术室电外科手术设备临床实践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指南网、护理专业协会网站和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手术室电外科手术火灾的相关文献,其中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1月12日,纳入的研究文献仅限于英文和中文。由两名经过循证培训的本研究者独立评估文献质量,并结合专业判断从文献中提取、整合符合质量标准的信息。结果:初步检索到4 807篇文献,去除重复及与主题无关等文献后,共纳入12篇研究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3篇和专家共识3篇。从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3个方面总结出手术室电外科火灾预防20条最佳证据,其中危险因素包含3个分类及其对应中的5条证据,风险评估包含4个分类及其对应中的6条证据,预防措施包含5个分类及其对应中的9条证据。结论:手术室电外科手术火灾预防最佳证据,可为手术室电外科手术设备规范化管理提供循证依据,为制定手术室电外科手术火灾预防管理方案、规范医护人员实践行为提供依据,证据转化时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审慎应用证据。

    2025年10期 v.22;No.254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医疗设备采购决策模型构建与应用评价

    王天鹰;刘斌;李亚年;俞惠丽;

    目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构建医疗设备采购决策模型,提升设备采购效率。方法:整合技术性能、市场供应及社会效益等多源异构数据,采用XGBoost算法预测设备性价比优先级构建医疗设备采购决策模型。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采购的344台医疗设备,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购的163台医疗设备采用主观评审决策管理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采购的181台医疗设备采用采购模型决策管理方法,对比两种采购决策管理方法的设备采购执行率、运行质量和设备成本控制的差异。结果:采用采购模型决策管理方法的设备平均采购完成率、周期缩短率、交付及时率和资料规范率均值分别为(96.82±1.66)%、(24.98±8.14)%、(91.77±3.26)%和(96.66±1.81)%,均高于主观评审决策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94、3.208、3.648、2.087,P<0.05);设备平均故障率低于主观评审决策管理方法,平均使用率、维护完成率和风险控制达标率均值均高于主观评审决策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53、2.920、2.815、3.464,P<0.05);设备平均采购成本节约率、维护成本下降率和耗材成本节约率均值均高于主观评审决策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08、3.464、3.926,P<0.05)。结论: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医疗设备采购决策模型应用,能够提高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执行率,提升设备运行质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推动医院医疗资源高效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10期 v.22;No.25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 山东省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设备绿色采购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研究

    李真;王涛;袁美娜;许海弦;姜雯馨;丁保扬;

    目的:调查医疗设备绿色采购的影响因素,为推进医疗机构绿色采购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方法:基于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制定医疗设备绿色采购影响因素问卷对山东省的312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外部制度压力(7个题目)、领导支持(4个题目)、组织惰性(5个题目)和利益相关者协同度(5个题目)4个维度的测量指标及医疗机构基本信息,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问卷评分,对比分析二级和三级医院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82分,三级医院的外部制度压力、领导支持和组织惰性3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评分分别为4.00(3.14,4.82)、4.25(4.00,5.00)和3.60(3.00,4.00)分,二级医院得分分别为3.86(3.11,4.14)、4.00(3.75,5.00)和3.20(2.80,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43、-2.654、-2.538,P<0.05);利益相关者协同维度在二级和三级医院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构建多层次激励机制、降低组织变革阻力和完善多方协同机制等措施,可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绿色采购。

    2025年10期 v.22;No.254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综述

  • 上气道成像技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周佳妮;杨明哲;陈仁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上气道解剖异常与神经肌肉调控失衡的复杂交互作用。随着影像技术的革新,上气道成像技术已成为揭示OSAHS异质性病理特征、指导个体化诊疗的关键工具。综述并探讨OSAHS发病机制,系统梳理X射线头影测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DISE)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在OSAHS诊疗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其在阻塞平面定位、治疗决策及疗效预测中的价值,并对多模态影像融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比较各类技术的临床适用性与局限性,为优化OSAHS的临床诊疗路径、推动由传统分型向精准干预转变提供影像学依据,最终提升疾病管理质量。

    2025年10期 v.22;No.254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骨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苏雯;王佳琪;史芝璟;周佳琦;徐漪楠;郝平;

    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是一种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电生理技术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显示出骨科术后疼痛管理、骨愈合促进和术后康复等应用潜力,近年来在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TAES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且便捷的治疗方法,具有无创、便捷和有效的特点,为骨科疾病提供了新的辅助治疗方法。本综述就TAES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探索其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22;No.254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1K]

维修工程

  • 碳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运行服务标准体系研究

    刘文洲;周利荣;李朋;白鹏;王少琼;罗潇;李玮;

    碳离子质子放射治疗作为目前放射治疗技术中对实体肿瘤治疗最为先进的手段之一,在治疗效果上得到一致认可,其独特的深度剂量分布和高的相对生物学效应等常规放射治疗难以比拟的优势,为有效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其产业应用与推广符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本研究通过分析碳离子质子治疗系统运行服务领域产品运行管理、服务要求和质量要求等内容,初步建立碳离子质子治疗系统运行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为碳离子质子治疗系统运行服务领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供发展方向,助推临床有效应用和产业发展。

    2025年10期 v.22;No.254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 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系统的静脉穿刺辅助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杨晶;姬军;陈秀军;商之涵;翟文慧;王宁;张潇;张蓉;

    目的:设计一种可调式姿态的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系统的静脉穿刺辅助装置用具,解决在多种场景下因静脉穿刺点暴露不充分而造成的穿刺失败问题。方法:装置由承托组件、气圈、升降和角度调节组件和底座组成,借助先进的嵌入式微控制器技术,实现对患者肢体支撑结构的精确姿态调控,充分暴露目标穿刺部位,为护理人员创造更为有利的穿刺条件。选取2024年9月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于急诊采血的2 482例患者,将9月份未应用静脉穿刺辅助装置采血的1 2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月份应用静脉穿刺辅助装置采血的1 2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3年)对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别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调查150例患者,对穿刺成功率、穿刺痛感、穿刺流程、穿刺效率和穿刺体位舒适度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低年资护士对对照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5.05%,对观察组患者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5,P<0.05)。观察组患者对操作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9,P<0.05)。结论:装置操作简便、稳定性好,有利于外周静脉穿刺患者的体位调节和穿刺点暴露,进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2025年10期 v.22;No.254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原理与故障案例分析

    王旭;钟杰;龚敏;刘麒麟;

    离子选择性电极(ISE)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关键零部件,及时解决ISE故障对保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运行质量至关重要。分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组成和ISE工作原理,并对常见的参比液吸取、冲洗塔溢水、结果失准等故障进行分析,通过提出维修思路和方法有效解决各种故障问题。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常使用管理中应加强计量检定工作,提升设备工程技术保障水平,提高设备临床服务质量。

    2025年10期 v.22;No.254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手功能被动训练控制系统的临床应用及常见故障与维修

    赵嫦莹;王连伟;张丹丹;邓敏仪;陈霭沂;王雪勤;

    通过讨论手功能被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中的临床应用,阐述A5型手功能被动训练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手功能被动训练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软件缺失导致的系统错误、痉挛灵敏度设置不当、设备连接异常、电机故障、机械手卡顿及升降桌故障等常见故障,并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故障处理策略及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软件配置、机械手传感器的校准与检测、连接故障修复,以及系统组件的定期维护与更换等,为手功能被动训练系统的维护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快速排除故障,减少手功能被动训练系统的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正常使用率,确保设备在长期使用中性能良好。

    2025年10期 v.22;No.254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征订回执

    <正>~~

    2025年10期 v.22;No.254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征稿启事

    <正>《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刊载医学装备技术及其应用管理等相关稿件。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著(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技术评价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数字医学研究、卫生管理研究、实验科学研究等)、综述、维修工程及企业风采、专访、专题、简讯等。为展现高质量学术文章,特向广大读者、作者、从事医学装备技术的科研、管理、教学、临床实践、维修、生产、营销人员等征集高质量文稿。

    2025年10期 v.22;No.254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投稿指南

    <正>《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院情报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CSTPCD)等国内外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下属机构。1办刊宗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与最新进展,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医学装备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进步和医学科技创新。

    2025年10期 v.22;No.254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