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_专栏

  • 主流与旁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及其临床评价研究

    程胜;王飞;王国庆;王南海;朱德浩;刘志杰;

    目的:探讨主流与旁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监测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测量差异,以及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相关性及临床适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监测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8月至11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支持的169例患者,分别采用主流PetCO_2、旁流PetCO_2及PaCO_2的3种监测技术进行监测,记录3种监测技术监测的243组有效配对数据,分析其相关性和偏差,并进行PaCO_2和PetCO_2的分层分析。采用Likert量表分析参与研究的31名医护专家对主流PetCO_2、旁流PetCO_2及PaCO_2 3种监测技术的主观评分。结果:主流与旁流PetCO_2均与PaCO_2有相关性(r=0.554、0.515,P<0.05),主流PetCO_2与PaCO_2相关性优于旁流;同时段主流PetCO_2比PaCO_2低6.00 mmHg,95%一致性界限(95%LoA)为±6.28 mmHg,均小于旁流的8.24 mmHg和±7.41 mmHg。旁流PetCO_2监测值离散度更大,尤其在高PaCO_2水平。妇科患者主流法PetCO_2与PaCO_2相关性最高(r=0.820,P<0.05),旁流法PetCO_2在胃肠、肝胆胰手术患者中低估PaCO_2更明显。氧合指数≤300 mmHg的PaCO_2与PetCO_2偏差明显大于氧合指数>300 mmHg患者,且高PaCO_2时低估趋势更显著。31名医护专家评价主流PetCO_2监测法在准确性和实时性方面表现突出,旁流PetCO_2监测法则在操作便捷性和耗材管理方面具优势。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中主流PetCO_2监测精确性和实时性更优,适用于病情快速变化或高碳酸血症风险患者;旁流法适合非插管或转运患者,但在高Pa CO_2时易低估,需定期结合动脉血气校正,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氧合状态和使用场景综合评估后合理选择监测方式。

    2025年08期 v.22;No.252 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 氧合指数与呼吸机肺损伤视图监测参数相关性研究

    陶元娟;李洋;刘志鹏;纪志峰;崔志刚;杨春花;戚丹;

    目的:探讨氧合指数与呼吸机中肺损伤视图监测参数的相关性,为肺损伤视图监测参数对监测氧合指数变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5月14日至9月30日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8例患者,采集其有创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肺损伤视图监测参数,包括平台压、驱动压、机械能、潮气量与理想体重比(TVe/IBW)等,并获取其氧合指数数据,最终筛选出135条有效数据。将氧合指数≤300 mmHg的84条数据纳入低氧组,氧合指数>300 mmHg的51条数据纳入正常组,对两组数据氧合指数与平台压、驱动压、机械能、TVe/IBW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低氧组中氧合指数(196.302±74.522)mmHg与机械能参数(12.686±5.401)J/min呈显著负相关(ρ=-0.425,P<0.05),与平台压、驱动压及TVe/IBW无显著相关性(P>0.05)。正常组中氧合指数与平台压、驱动压、机械能、TVe/IBW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低氧组机械能与氧合指数秩显著负相关(β=-0.389,P<0.05)。结论:呼吸机肺损伤视图监测参数的机械能可视化功能可以为低氧组患者监测氧合指数变化提供帮助,能够通过优化机械能以改善患者氧合,但需要平衡通气强度与肺保护的矛盾。

    2025年08期 v.22;No.25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可穿戴监护设备在门急诊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郭方达;李京儒;胡洁;王列震;顾文燕;沈轶颖;

    目的: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监护设备佩戴时间内每个生理参数的监测率,研究可穿戴式监护设备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7月至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就诊的200例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的急诊观察患者,采用固定床位监测的方法将其分为床旁监护组和可穿戴监护组,每组100例,床旁监护组患者使用传统床旁监护设备进行治疗监护,可穿戴监护组患者使用可穿戴式监护设备进行治疗监护。利用箱线图比较两组患者监护设备的不同生理参数的监测率,分析患者依从性。结果:可穿戴监护组患者的心电参数和血氧参数的监测率数值中位数分别为0.991(0.975,0.999)和0.928(0.876,0.979),高于床旁监护组患者的0.846(0.811,0.881)和0.699(0.641,0.75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586、5.065,P<0.05)。可穿戴监护组患者的心率、血氧、灌注指数、呼吸频率和脉搏参数的平均监测率数值高于床旁监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6、5.065、5.067、8.731、5.063,P<0.05),而血压参数的监测率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穿戴式监护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各个生理参数的监测率,提升患者依从性,延长患者监护时间,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2025年08期 v.22;No.25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 心电监护四导心电同步技术与多参数融合技术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误报警的临床研究

    陈淑芬;郑进方;刘振宇;钟洁琳;方小丽;吴爱梅;王秋芳;吴海燕;陈有建;黄若曦;黄厚源;

    目的:评估四导心电同步技术与多参数融合技术识别功能对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误报警数量和提升报警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四导心电同步技术与多参数融合技术加强临床监护仪报警监测与评估,降低监护仪误报警率。选取2024年10月14日至12月2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ICU、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CCU)和神经外科监护病房(NICU)临床在用的48台监护仪对应的床单元临床报警数据,按照监护仪四导心电同步与多参数融合技术算法的开启与关闭,将其分为A组(开启四导心电同步和多参数融合)、B组(开启四导心电同步,关闭多参数融合)、C组(关闭四导心电同步,开启多参数融合)和D组(关闭四导心电同步和多参数融合),每组12台监护仪,比较不同优化策略下各床单元监护仪产生的总报警及误报警数量。结果:A组、B组和C组监护仪的日均报警数量分别为(134.2±32.4)、(392.5±68.2)和(583.4±126.5)例,均低于D组的(1 073.2±168.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2.94、2.52,P<0.05);A组、B组和C组报警数量的优化率较D组分别提高了87.51%、63.47%和45.67%。A组、B组和C组监护仪的平均误报警率分别为(1.04±0.15)%、(1.73±0.12)%和(2.07±0.08)%,均低于D组的(3.7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2.94、2.52, P<0.05)。结论:四导心电同步技术和多参数融合技术能够有效优化ICU报警数量,减少科室监护仪误报警比例,降低医护人员警报疲劳。

    2025年08期 v.22;No.25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 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医用监护仪附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邢东林;李伟;潘纯;万宇;夏科;卢贞燕;邓禹;张琥;王腾飞;李刚;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医用监护仪附件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医用监护仪附件临床管理、设备采购及技术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实际调研,确定医用监护仪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和无创血压(NIBP)3类监测设备的相关附件初选指标,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成都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医疗所的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34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问卷咨询,筛选并优化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比率检验方法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果:医用监护仪附件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临床价值、成本价值和管理价值3个一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ECG、SpO_2和NIBP二级指标分别为10、9和8个,三级指标分别为20、19和14个。一级指标中临床价值权重最高,ECG为72.49%、SpO_2为70.88%、NIBP为70.32%,其二级指标准确性(ECG为28.70%、SpO_2为38.13%、NIBP为43.03%)和安全性(ECG为27.47%、SpO_2为26.48%、NIBP为23.06%)为核心指标;成本价值和管理价值权重分别为14.62%~17.41%和12.27%~12.89%。结论:医用监护仪附件评价指标体系整合了多维度专家意见与定量分析,突出临床性能优先原则,能够为医疗机构优化附件选型,提升监测质量和促进行业标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8期 v.22;No.252 22-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学术论著_技术评价研究

  • 双流注射技术中不同对比剂-生理盐水比例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原媛;卢昊;贺毅;李然;钟朝辉;

    目的:探讨双流注射技术中不同对比剂-生理盐水比例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4年3月至10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2例临床诊断疑似冠心病拟行CCTA扫描的患者,最终入组90例,均采用双流注射技术的对比剂注射方案。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对比剂-生理盐水比例,A组为1∶9,B组为2∶8,C组为3∶7。对3组重建后的图像在心脏相关解剖结构即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以及冠状动脉各个节段分别测量CT值,同时由两名具有10年以上CCTA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影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评价结果不一致时两名医师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结果:A、B、C组对比剂总剂量分别为(42.75±5.22)、(47.08±5.83)和(50.64±6.29)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64,P<0.05)。3组患者的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及主动脉的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141、F=24.194、39.308、9.643、8.178、6.881,P<0.05);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左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的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14、9.106、3.851、6.075、4.025、7.349、5.756,P<0.05),而3组的LCx与RCA远段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腔静脉、右心房及右心室3组患者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939、29.105、32.180,P<0.05),B组在上腔静脉、右心房和右心室评分为3和4分的病例分别为25例(占83.3%)、29例(占96.7%)和30例(占100%),无1分病例,在右心显影质量优于A、C两组;而在左心房、左心室和冠状动脉血管各个节段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极端体重患者,采用的2∶8对比剂-生理盐水比例可以有效显示包括右心系统在内的心脏相关解剖结构和冠状动脉血管,属于优选方案。

    2025年08期 v.22;No.252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 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成功率、辐射剂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唐博弢;周畅;于秋宏;赵伟豪;任晓晶;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造影成功率、辐射剂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股动脉组、桡动脉组和尺动脉组,每组50例。股动脉组采取经股动脉路径行CAG,桡动脉组采取经桡动脉路径行CAG,尺动脉组采取经尺动脉路径行CAG。比较3组CAG成功率、CAG指标[造影剂用量、X射线曝光时间、穿刺时间、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帧数(CTFC)];辐射相关参数[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于CAG前及、CAG时及CAG后12 h时,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3组患者舒适度;记录3组CAG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股动脉组造影成功47例,成功率为94.00%(47/50),桡动脉组造影成功48例,成功率为96.00%(48/50),尺动脉组造影成功46例,成功率为92.00%(46/50),3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造影剂用量、X射线曝光时间、穿刺时间、CTFC、CD、D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GCQ评分均以CAG前最高,CAG后12 h次之,CAG时最低,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桡动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6.25%),其次为尺动脉组(10.87%),股动脉组最高(21.28%),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股动脉、尺动脉CAG成功率相近,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异,但相较于股动脉、尺动脉CAG而言,桡动脉CAG具有更高安全性,同时具有较高舒适度。

    2025年08期 v.22;No.252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2K]
  • 眼前节测量评估系统与光学生物测量仪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晶状体预测的准确性分析

    魏安海;邹杨成;贾梦佳;刘安发;张和华;

    目的:探讨眼前节测量评估系统与光学生物测量仪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中晶状体预测参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7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进行ICL手术的74例患者(134眼)患者检查数据,分别选用IOLMaster 700型生物测量仪和眼前节测量评估系统(Pentacam HR)同时测量房角参数的中央前房深度(ACD)、角膜厚度(CCT)、角膜横径(WTW)、平坦角膜曲率(K1)和陡峭角膜曲率(K2)测量数据,并计算预期球镜(EXP SPH)、预期柱镜(EXP CYL)和预期等效球镜(EXP SEQ),分析数据的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IOLMaster 700和Pentacam HR测量近视患者的ACD、CCT、WTW、K1和K2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28、6.202、-37.877、-13.743、-12.007,P<0.001),所有测量数据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983、0.984、0.961、0.996、0.994,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显示3%~6%的测量值在95%一致性界限外,两台测量仪的EXP SPH、EXP CYL和EXP SEQ与术后实际测量球镜(SPH)、柱镜(CYL)和等效球镜(SEQ)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927、7.451、25.459,P<0.05),Pentacam HR和IOLMaster700在SPH预测平均差值分别为(0.024±0.491)和(0.009±0.496)D;CYL预测平均差值分别为(-0.05±0.476)和(-0.049±0.475)D;SEQ预测平均差值分别为(-0.001±0.458)和(-0.016±0.461)D。结论:在ICL的手术晶状体选择过程中,临床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合理选择Pentacam HR和IOLMaster 700进行晶状体计算。

    2025年08期 v.22;No.25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 儿童全脑全脊髓两种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稳健性研究

    何月剑;李炜晨;邓官华;蓝茂英;

    目的:探讨采用重叠法和梯度优化法设计儿童全脑全脊髓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MRT)对摆位误差的稳健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收治的10例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重叠法和梯度优化法设计全脑全脊髓IMRT计划,射野衔接区域长度设置为10 cm。模拟脊髓段等中心射野出现头脚方向±1、±3和±5 mm的摆位误差,不进行通量优化,重新计算剂量分布。记录并分析射野衔接区域内靶区D_(2%)、D_(98%)、V_(30 Gy)、同质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和危及器官(OAR)受量,从而评估两种优化方法的稳健性。结果:未引入摆位误差下,采用重叠法和梯度优化法设计的全脑全脊髓IMRT计划均能够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摆位误差逐渐增大,射野衔接区域内剂量冷热点(ΔD_(2%)、ΔD_(98%)和ΔV_(30 Gy))的变化愈发明显。在射野衔接区域内,当摆位误差为5 mm时,重叠法的ΔD_(2%)、ΔD_(98%)和ΔV_(30 Gy)分别为13.98%±3.29%、-17.26%±3.44%和-44.06%±9.17%,梯度优化法的ΔD_(2%)、ΔD_(98%)和ΔV_(30 Gy)分别为6.0%±0.75%、-6.31%±0.81%和-37.37%±4.3%,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89、15.928、2.808,P<0.05)。结论:全脑全脊髓IMRT计划射野衔接区域内随着摆位误差增大时梯度优化法能够有效缓解射野衔接区域内冷热点的变化,比重叠法能够有效提高计划稳定性。

    2025年08期 v.22;No.252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 建立反映放射治疗中呼吸运动范围的放射治疗标记“井”字法

    郭晨雷;曹莹;冯鑫;张凯旋;王振;孙铭鉴;宋勇利;刘星;刘文扬;戴建荣;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放射治疗标记方法--“井”字法,旨在提升放射治疗摆位的精准度和重复性。方法:设计一种“十”字印章,由手持方形底座和十字形凸起组成。通过该印章,可在患者体表正上方及左右两侧的激光指示区域,分别标记呼气末和吸气末的极限位置,各位置均印制一个“十”字,最终形成“井”字形标记,代表患者的呼吸运动范围。本研究包括两部分:(1)通过三维运动平台模拟呼吸引起的体表位移,进行仿真人模体实验;(2)随机选取2024年1至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乳腺肿瘤(裸露胸部外轮廓定位)和胸部肿瘤(热塑膜固定定位)患者各20例,分为“井”字法和传统“十”字法进行分组对照研究。通过治疗前的CBCT图像,比较两种标记方法对乳腺和胸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摆位精准度。结果:仿真人模体实验结果显示,“井”字法在不同呼吸运动参数下的摆位误差均显著优于“十”字法。在3种不同呼吸周期(3、4和5 s)和幅度(8、12和15 mm)下,“井”字法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5±0.04)、(0.19±0.05)和(0.35±0.14)cm,而“十”字法分别为(0.42±0.16)、(0.64±0.28)和(0.88±0.37)cm,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47、3.416、2.901,P<0.05)。实际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乳腺肿瘤患者(裸露胸部外轮廓定位),“井”字法的摆位误差(0.97±0.32)cm显著低于“十”字法(1.62±0.4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5,P<0.05);对于胸部肿瘤患者(热塑膜固定定位),“井”字法的摆位误差(0.69±0.24)cm同样显著低于“十”字法(0.97±0.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4,P<0.05)。结论:与传统“十”字法相比,“井”字法在放射治疗摆位过程中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和重复性,尤其适用于需精确控制呼吸运动影响的乳腺和胸部肿瘤治疗。

    2025年08期 v.22;No.252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指标的性能验证

    雷迪;任戬;张敏娟;孙晓宁;李英骏;张小东;龙存林;

    目的:验证MAGLUMI 4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性能。方法:参考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492-2016《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037 2019《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等标准,对MAGLUMI 4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β-CTx的精密度、正确度及线性区间进行验证。结果:MAGLUMI 4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β-CTx的低值和高值样本的批内精密度(重复性)分别为3.22%和3.49%,中间精密度(实验室内精密度)分别为4.35%和3.29%,均符合实验室的要求;正确度验证为低浓度样本偏倚为-2.4%,高浓度样本偏倚为-2.1%,低值标准品与高值标准品的预期值均处于其对应的上验证限与下验证限之间,符合判定标准;线性区间为0.03~6.00 ng/ml在线性区间内,符合厂家声称的要求。结论:MAGLUMI 4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清β-CTx精密度、正确度及线性区间均通过验证,表明该项目的性能符合质量规范。

    2025年08期 v.22;No.252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 基于免疫比浊法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性能验证

    秦一川;刘瑜;蒲云罡;白晶;

    目的: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检测免疫比浊法(ITMA)试剂盒进行性能验证。方法: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037:2019《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和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等相关文件要求,在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ox-LDL检测ITMA试剂盒进行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等性能验证,并与Mercodia AB比对试剂的ox-LD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ITMA试剂盒ox-LDL试剂盒(ITMA)配套的两个浓度水平质控品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3.74%、3.36%及4.75%、5.49%;校准品两个浓度水平的正确度偏倚分别为0.46%、1.78%;线性范围(15~120 U/L),验证回归系数R~2=0.999 5,斜率为0.989;最大稀释倍数为4倍;临床可报告范围上限为240.00 U/L;厂家提供的生物参考区间0~64.49 U/L,符合率为100%;血红蛋白为10 mg/ml、胆红素为342μmol/L、甘油三酯为10.0 mg/ml、高密度脂蛋白(HDL)为100 mg/dl、LDL为200 mg/dl、类风湿因子<200 IU/ml;开封稳定期在30 h内无影响;ITMA与ELISA法检测的相关性较好(R~2=0.976 6)。临床判定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2.3%和96.5%。结论:基于全自动生化分析平台测定的ox-LDL检测ITMA试剂盒性能均可较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且与ELISA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

    2025年08期 v.22;No.25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学术论著_转化医学研究

  •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老年垂体瘤患者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研究

    江鹏;左鹏;王新;杨均铖;丁理;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对老年垂体瘤患者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老年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三维重建技术及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三维重建技术和MRI对垂体瘤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以及两种检查手段图像质量差异,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对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价值。结果:82例疑似老年垂体瘤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垂体瘤56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垂体瘤49例,MRI诊断垂体瘤60例。CT影像学特征:肿瘤以类圆形或圆形为主,具备清晰边界,向鞍旁和周围生长,伴有垂体窝扩大。垂体瘤MRI影像学特征:多为等T1、稍高T2,环形明显强化,存在束腰征。CT三维重建技术及MRI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特异度为96.15%,高于MRI的诊断特异度(76.92%),灵敏度为85.71%,低于MRI的诊断灵敏度(96.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3、3.953,P<0.05)。CT三维重建技术和MRI对检出瘤体最大横径及最大垂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结果,56例垂体瘤患者均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术后出现尿崩症2例、颅内感染1例、嗅觉功能衰退1例。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及MRI对老年垂体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显示垂体瘤特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直接指导作用,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特异度更佳。

    2025年08期 v.22;No.25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 CT评估肾周围脂肪厚度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相关事件中的预测价值

    赵静;吴继云;徐燕;

    目的:探讨CT评估肾周围脂肪厚度(PrFT)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相关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无锡市太湖医院)收治的160例MHD患者,按照发生血管通路相关事件与否,将其分为事件组(53例)和非事件组(107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相关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rFT在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相关事件中的预测价值,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及PrF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患者的PLT、MPV和PrF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68、4.843、10.572,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MPV、PrFT是MHD患者血管通路相关事件的影响因素(OR=0.963、2.483、1.28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rFT的预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58.88%;根据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PrFT与PLT呈负相关(r=-0.341,P<0.001),与MPV呈正相关(r=0.245,P<0.05)。结论:CT评估PrFT在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相关事件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5年08期 v.22;No.25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 基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研发超声列线图模型预测乳腺恶性肿瘤研究

    陈晓婷;张晓川;周建;

    目的:研发一种影像组学结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BI-RADS超声(US)4类或5类病变中的乳腺癌。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4年9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就诊的315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的211例患者纳入训练组,2021年11月至2024年9月就诊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4例患者纳入验证组。根据训练组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开发影像组学评分结合BI-RADS US的列线图模型,在验证组中评估列线图预测乳腺癌的影响因素、区分度、校准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影像组学评分和BI-RADS类别是预测乳腺恶性肿瘤独立影响因素(OR=4.66、4.87,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训练组和验证组列线图模型区分恶性和良性病变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为0.928和0.883,均优于影像组学评分的AUC(0.791和0.864)以及BI-RADS类别AUC(0.825和0.85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_(训练组)=4.026、3.716,Z_(验证组)=3.142、2.847,P<0.05)。结论:基于影像组学评分和BI-RADS类别的列线图模型对于BI-RADS US 4或5类乳腺恶性肿瘤的预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v.22;No.25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 经直肠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与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评分联合诊断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对照研究

    周玉波;李涛;赵小梅;邹伦红;

    目的:探讨经直肠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与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2.1评分联合诊断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至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csPCa组(52例)和非csPCa组(2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SWE-磁共振成像(SWE-MRI)联合检查及系统穿刺病理验证。SWE定量获取病灶杨氏模量最大值(E_(max))、平均值(E_(mean))及标准差(SD),MRI依据PI-RADS v2.1标准进行形态学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联合诊断模型,通过Bootstrap重抽样验证其稳定性,并比较单一参数与联合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病理确诊csPCa 52例(占65.0%),非csPCa 28例(占35.0%)。csPCa组SWE-E_(max)为68.5 kPa,非csPCa组SWE-E_(max)为32.4 kPa,csPCa组显著高于非cs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31,P<0.001);csPCa组PI-RADS评分为4.5分,非csPCa组PI-RADS评分为2.9分,csPCa组显著高于非cs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2,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SWE-E_(max)与PI-RADS评分呈强正相关(r=0.83,P<0.001),与表现弥散系数(ADC)值呈负相关(r=-0.71,P<0.001)。联合诊断AUC达0.943(95%CI:0.898~0.988),显著优于单一SWE-E_(max)(0.891)或PI-RA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long检验,P<0.05),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85.7%。当联合阈值设定为PI-RADS≥4且E_(max)≥48.5 kPa时,诊断特异度提升至93.8%。结论:SWE定量参数与PI-RADS评分在csPCa诊断中具有显著互补价值,联合诊断通过整合肿瘤硬度与形态学异质性特征,有效提升对前列腺癌格里森(Gleason)评分≥3+4分型病变的鉴别效能,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患者的精准分层提供创新性影像融合策略。

    2025年08期 v.22;No.252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参数对老年卵巢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吕秀芝;周新月;郭雨田;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参数对老年卵巢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2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卵巢癌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另收集同期收治的120例老年卵巢良性病变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经阴道CDFI检查,对比两组经阴道CDFI参数中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经阴道CDFI参数单独及各参数联合检测对老年卵巢癌的诊断价值。制定病理特征资料调查问卷,如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分析经阴道CDFI参数与老年卵巢癌患者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PSV、EDV分别为(21.55±2.50)和(12.84±2.10)cm/s,均高于对照组的(15.41±1.95)和(8.11±1.20)cm/s,RI、PI分别为(0.51±0.12)和(0.95±0.14),均低于对照组的(0.79±0.20)和(1.50±0.2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14、21.423、13.151、21.027,P<0.05)。PSV、EDV、RI和PI诊断老年卵巢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0.876、0.800和0.882,均具有诊断价值,且各指标联合检测价值更高,AUC为0.976。老年卵巢癌患者肿瘤分期Ⅲ~Ⅳ期的PSV、EDV高于肿瘤分期Ⅰ~Ⅱ期,RI、PI低于肿瘤分期Ⅰ~Ⅱ期,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232、13.743、6.671、11.846,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老年卵巢癌患者PSV、EDV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RI、PI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185、15.168、5.598、9.796,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SV、EDV升高是老年卵巢癌患者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OR=6.168、5.044、5.302、8.417,P<0.05),RI、PI升高是老年卵巢癌患者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OR=0.005、0.010、0.001、0.002,P<0.05)。结论:经阴道CDFI参数对老年卵巢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与患者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老年卵巢癌诊断、病理特征评估的重要指标。

    2025年08期 v.22;No.252 89-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超声造影联合人工智能分析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王树玲;李丽君;李娇;温惠婷;孙树刚;方业钢;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人工智能(AI)分析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6月于邯郸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肝硬化患者,将其中门静脉高压阳性患者纳入阳性组(60例),门静脉高压阴性患者纳入阴性组(46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组患者AI量化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两者联合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价值。结果:AI软件在诊断门静脉高压阳性的平均峰值强度、平均血管密度及分支形态指数分别为201.23±10.18、0.62±0.11和1.23±0.24,均显著高于门静脉高压阴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1、3.707、2.054,P<0.05);而平均达峰时间、血流灌注均匀性、平均血流速度及微循环灌注均匀性分别为(18.22±2.18)s、(75.22±5.46)%、(10.09±2.22)cm/s和(80.78±5.11)%,均显著低于门静脉高压阴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5.237、4.969、4.491,P<0.05)。门静脉高压阳性组超声造影的肝实质强化速率、肝实质强化程度、门静脉强化速率、门静脉强化程度、脾脏强化速率及脾脏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门静脉高压阴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0,12.781,7.313,5.501,4.645,7.513,P<0.05)。ROC曲线分析中,超声造影联合AI分析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均优于单独使用超声造影及AI分析的AUC值(0.853、0.92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联合AI分析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其诊断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

    2025年08期 v.22;No.252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 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联合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王琳;刘晓玲;赵慧婷;马先林;徐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联合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对冠心病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态心电图HRV、3D-STE检查及1年随访,统计随访期间MACE发生情况后将其分为发生组(21例)和未发生组(59例),并对比两组MACE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HRV、3D-STE检查相关参数,分析动态心电图HRV联合3D-STE检查对冠心病术后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冠心病患者术后MACE发生21例,发生率为26.25%;发生组患者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65.26±9.65)ms、连续24 h的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均值(SDNN Index)为(40.15±6.36)ms、正常相邻心动周期间差值均方根(r-MSSD)为(36.86±4.55)ms、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为(40.25±4.53)%、左心房储存期应变(LASr)为(15.24±3.62)%,较未发生组患者[(87.45±10.22)、(52.45±7.85)、(46.54±6.25)ms、(48.54±6.33)%和(19.99±4.55)%]低,左心房收缩期容积(LAVp)为(42.51±3.65)ml,较未发生组患者(35.18±2.99)ml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6、6.457、6.499、9.093、5.510、4.317,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ANN、SDNN Index、r-MSSD、LAVp、LAEF及LASr是冠心病患者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OR=0.756、0.772、0.694、2.481、0.721、0.739,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SDANN、SDNN Index、r-MSSD、LAVp、LAEF及LASr预测冠心病术后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0,均有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结论:动态心电图HRV、3D-STE参数与冠心病术后MACE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动态心电图HRV和3D-STE参数可作为患者术后MACE评估重要参考方案之一。

    2025年08期 v.22;No.252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维生素K2方法学的建立及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血清样本检测的研究

    罗瑜;吴俊;李春艳;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K(VK)2的方法,探究VK2补充剂四烯甲萘醌(MK-4)和七烯甲萘醌(MK-7)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和健康妇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24年4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检测的126名妇女血清样本,将绝经后患有骨质疏松妇女纳入骨质疏松组(72例),未患非骨质疏松妇女纳入健康对照组(54例)。采用的LC-MS/MS技术对VK2中的MK-4和MK-7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并对比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与未患有非骨质疏松患者妇女的MK-4和MK-7含量差异。结果:在LC-MS/MS检测标准品和血清标本的色谱图中,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101%~107%,且精密度均符合定量检测要求(<20%)。骨质疏松组血清MK-7平均水平为(0.48±0.12)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4±0.10)ng/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7,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MK-4平均水平(0.07±0.02)ng/ml,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平均水平(0.04±0.0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1,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一种测定VK2的LC-MS/MS方法成本低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血清中MK-4、MK-7水平的常规检测,并可同时检测血清中不同浓度的多种分析物,且不影响任何其他蛋白质的水平。

    2025年08期 v.22;No.252 106-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学术论著_数字医学研究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评估

    王旭;钟杰;龚敏;刘麒麟;

    目的:分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方法: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设计感知层、应用层和交互层3层架构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用耗材的全过程化管理。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在用的520件医用耗材,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0件。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医用耗材管理质量、耗材核对耗时及库存积压、不同场景测试结果以及单次诊疗医用耗材管理时间。结果:观察组医用耗材配送及时性评分为(95.69±10.66)分、管理规范化评分为(94.14±11.33)分、耗材回收时效性评分为(94.36±11.54)分,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67、9.048、9.492,P<0.05)。观察组医用耗材每月和每季度库存实物盘点核对耗时、月库存积压和季度库存积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303、21.303、13.114、28.734,P<0.05)。观察组医用耗材日常补货平均响应时间和平均处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平均库存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14、22.122、12.103,P<0.05)。观察组高需求时段平均响应时间和平均处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库存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8、11.051、22.157,P<0.05)。观察组医用耗材准备时间、临时请领响应时间和回库时间用时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81、19.334、17.102,P<0.05)。结论: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医用耗材管理信息系统,可显著提升医用耗材管理质量,减少耗材核对时间和库存积压,在日常补货和高需求时段可快速响应和处理,且显著减少单次诊疗医用耗材管理时间。

    2025年08期 v.22;No.252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学术论著_卫生管理研究

  • 基于概率犹豫模糊集的医疗设备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价值分析

    王荣荣;李婷;刘捷;闵焕娣;许静;李敏玲;

    目的:采用概率犹豫模糊集(PHFS)构建医疗设备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其在急诊科医疗设备压力性损伤风险控制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设备压力性损伤诱发事项频次,结合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要素,采用PHFS的优劣解距离法对设备压力性损伤风险级别进行评定,制定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型。选取2024年1月至12月西安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在用的120台医疗设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台设备分为常规管理模式和模型管理模式,每种模式各60台,常规管理模式采用常规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模式,模型管理模式采用基于PHFS构建的医疗设备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设备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设备运行质量评分和压力性损伤不同分期发生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参与设备使用管理的急诊科医生、护士和患者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师对设备使用管理满意度。结果: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设备操作规范度、压力可控度和诊治舒适度评分分别为(93.36±4.56)、(90.54±3.69)和(93.65±4.69)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材质灵敏度评分为(30.23±3.26)分,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41、11.896、11.511、17.200,P<0.05);在诊疗日志中呼吸设备、监护设备、输液设备和供氧设备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24、9.493、9.796、8.075,P<0.05);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1、2、3和4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209、6.985、8.048、7.473,P<0.05);急诊科医生、护士和患者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师对设备临床使用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9、13.200、14.410、9.226,P<0.05)。结论:基于PHFS的医疗设备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模型可降低急诊科医疗设备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提高设备临床服务质量,提升设备临床使用满意度。

    2025年08期 v.22;No.252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医疗设备故障预测与风险管控平台研发

    韩松;贺严;杨佳;黄丽;

    目的:研发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医疗设备故障预测与风险管控平台,解决医疗设备传统维护模式存在的时空监测盲区与数据碎片化问题。方法:构建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双向交互系统,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建立深度张量网络驱动的医疗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开发故障预测与风险管控平台对设备进行运维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在用的20台影像设备,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使用的15台影像设备采用传统维护进行设备维护(传统维护模式),2023年7月至2024年12月的20台(新增加5台)影像设备采用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医疗设备故障预测与风险管控平台(平台维护模式)进行设备维护,对比两种维护模式的设备故障预测性能、风险管控效能和成本效益评估的差异。结果:采用平台维护模式的设备维护平均准确率、查全率和故障严重度指数(FSI)加权准确率均值分别为(92.52±2.33)%、(89.23±3.12)%和(94.12±1.83)%,均高于传统维护模式,而平均虚警率为(7.83±1.52)%,低于传统维护模式的(34.22±4.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234、17.256、20.976、18.365,P<0.05)。采用平台维护模式的设备维护平均响应时间和风险事件发生次数均低于传统维护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73、37.454,P<0.05);应急人力成本低于传统维护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15.783,P<0.05)。采用平台维护模式的设备预防性维护成本、故障维修成本和停机损失成本均低于传统维护模式,而平均设备利用率高于传统维护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58、8.962、10.465、10.513,P<0.05)。结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医疗设备故障预测与风险管控平台的开发应用能够减少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实现设备故障的精准预测与风险的全流程管控。

    2025年08期 v.22;No.252 125-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医疗设备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及动态化管理研究

    宋英铭;刘清元;成雨涛;魏楠楠;

    目的:研究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手术室医疗设备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和动态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HACCP原理对手术室设备运行安全进行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监管措施对手术室设备进行全过程化动态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手术室在用的120台医疗设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管理模式(60台)和动态化管理模式(60台),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效果、运行质量、管理规范度评分和设备管理水平。结果:采用动态化管理模式的设备平均压力性损伤、电气损伤、体液外渗和清洁消毒不合格发生率均值分别为(3.01±1.01)%、(2.65±0.78)%、(1.65±0.64)%和(1.15±0.16)%,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11、13.434、12.018、12.629,P<0.05);设备平均开机率、成本效益增幅和社会效益增幅均值分别为(95.36±2.87)%、(7.98±1.32)%和(10.68±2.36)%,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平均运转率为(9.87±1.54)%,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7、15.567、10.354、12.466,P<0.05);设备使用操作、消毒灭菌、运维保养和故障维修规范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89、11.415、13.396、9.420,P<0.05);设备规范放置率、合理记录率和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故障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08、7.070、8.491、13.333,P<0.05)。结论:HACCP体系的手术室医疗设备安全运行风险评估和动态化管理,能够提高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效果,减少设备运行风险,实现手术室医疗设备的全过程化管控。

    2025年08期 v.22;No.252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的医疗设备运行质量评估模型构建及效果分析

    钱昊林;梅江华;王啸雨;范思婷;

    目的: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医疗设备运行质量评估模型,分析其在医疗设备运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维度制定20项评价指标构建医疗设备运行质量评估模型,根据指标评价结果对医疗设备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实现医疗设备优化配置。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临床在用的442台医疗设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管理模式(221台)和模型管理模式(221台)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运行管理质量、管理效能和设备使用安全性。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研设备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护士对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临床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设备使用操作、清洁消毒、维护保养和故障检修规范度评分分别为(93.25±4.69)、(93.47±5.36)、(91.48±4.59)和(93.44±4.98)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89、12.920、10.905、16.354,P<0.05);设备平均时间利用率、质量稳定率和诊疗有效率均值分别为(92.36±3.65)%、(90.58±4.36)%和(93.47±4.69)%,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76、10.726、11.721,P<0.05);设备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护士对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76、10.726、11.721,P<0.05);采用模型管理模式的设备使用相关感染、压力性损伤和因设备操作问题导致的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80、15.000、14.141,P<0.05)。结论:基于DPSIR模型构建的医疗设备运行质量评估模型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改善使用人员对设备使用情况的满意度,提高设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2025年08期 v.22;No.252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 可解释智能分析算法的手术室骨科耗材风险控制路径研究

    赵汗青;刘阳;张军;閤伟明;

    目的:基于可解释智能(XAI)分析算法构建手术室骨科耗材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使用风险的精准管控,以提升手术室骨科耗材风险控制管理质量。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德尔菲法制定手术室骨科耗材风险指标体系,采集耗材供应及使用数据构建骨科耗材风险预测模型,从术前计划、术中动态调配及术后追踪反馈环节制定风险控制路径。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O医院手术室使用的6 572套骨科耗材,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使用的3 185套骨科耗材采用常规风险控制管理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使用的3 387套骨科耗材采用智能风险控制管理方法,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控制质量。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研手术室医务人员和耗材管理人员对两种管理方法的满意度评分。结果:采用智能风险控制管理方法进行术前计划制定、术中动态调配和术后追踪反馈预测的耗材风险事件分别为157、247和57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49.68%(78/157)、42.11%(104/247)和56.14%(32/57),均高于常规风险控制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75、23.637、13.035,P<0.05);耗材平均风险事件下降率、耗材异常使用干预率和耗材周转效率提升度均值分别为(6.25±1.59)%、(87.93±4.44)%和(4.78±1.69)%,均高于常规风险控制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2、6.257、4.660,P<0.05)。手术室医务人员和耗材管理人员对采用智能风险控制管理方法的风险预警接受度、管理决策支持度、耗材使用满意度和培训考核成绩得分均高于常规风险控制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3.082、3.701、4.558,P<0.05)。结论:XAI分析算法的手术室骨科耗材风险预测模型应用,能够提高手术室骨科耗材风险预警准确性,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风险应急处理能力,改善临床服务质量。

    2025年08期 v.22;No.252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 供给-加工-配送模式下医用耗材供应链的风险识别与灰色白化权聚类评价研究

    王露;涂途;闫琳;吕明;

    目的:基于灰色白化权聚类算法构建医用耗材供应链风险智能评价模型,探讨其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供给-加工-配送(SPD)模式下医用耗材供应链的风险源,运用灰色白化权聚类算法评价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医用耗材供应链风险智能评价模型,对医用耗材供应链进行风险控制管理。选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2年至2023年期间采购和使用的400种1 061万件医用耗材,将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采购和使用的200种515万件医用耗材采用专家评估预测(专家评估管理模式)进行风险控制管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采购和使用的200种546万件医用耗材采用SPD模式下医用耗材供应链风险智能评价模型(评价模型管理模式)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供应链风险发生率和数据准确率。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医护、医技、科室管理和库管人员对医用耗材供应的满意率。结果:采用评价模型管理模式抽查的10万件医用耗材中相关供应商、库存、财务、技术支持和信息安全的供应链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8%、2.2%、0.4%、1.5%和3.1%,均低于专家评估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39、23.013、11.706、21.141、42.331,P<0.05);抽查的辅助检查耗材、病房护理耗材、手术治疗耗材、口腔治疗耗材及其他一次性耗材的供应数据准确率均高于专家评估预测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28、15.842、7.790、7.289、7.448,P<0.05);147名医护、医技、科室管理和库管人员的医用耗材临床供应满意率分别为95.5%、97.6%、89.7%和100%均高于专家评估预测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4、5.703、5.529、5.143,P<0.05)。结论:SPD模式下基于灰色白化权聚类算法的医用耗材供应链风险智能评价模型能够降低医用耗材供应链的风险发生率,提高医用耗材供应数据准确性,提升医院工作人员满意度。

    2025年08期 v.22;No.252 148-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首届医工结合病理学装备技术转化创新大赛结果分析

    安建多;王德田;信芳杰;薛晓伟;

    目的:分析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首届医工结合转化创新大赛结果数据,探索病理学领域的医工结合与转化创新方向。方法:收集2024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首届医工结合转化创新大赛参赛项目数据,按照申报内容分为设备类和试剂耗材类,对两类参赛项目初赛及决赛成绩、获奖信息、转化数目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随机抽取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专家库中7名专家评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企业常委中10名企业评委,比较专家评委与企业评委的评分差异。结果:此次大赛共收到参赛项目21项,其中设备类参赛项目15项,试剂耗材类项目6项;21项参赛项目共有10项获奖,其中设备类7项,试剂耗材类3项。初赛和决赛的设备类参赛项目与试剂耗材类参赛项目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设备类获奖项目7项(占46.7%),试剂耗材类获奖项目3项(占50%),其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设备类参赛项目初赛和决赛成绩分别为(70.64±3.48)和(76.49±2.3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3,P<0.05),试剂耗材类初赛与决赛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项设备类项目有6项获得企业转化意向,6项试剂耗材类项目有3项获得企业转化意向。企业型评委和专家评委对初赛成绩打分分别为(68.90±4.76)和(71.90±4.3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1,P<0.05)。结论:医工结合转化创新大赛搭建了病理专利与企业转化的桥梁,能有效促进病理相关专利转化,推动医学与工程学的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技术在病理学领域应用和产品研发阶段与相关企业的精准对接,构建和谐的医工结合转化创新发展环境。

    2025年08期 v.22;No.252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综述

  • 临床微生物快速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黄瑜红;丘清华;李倩;郭学敏;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其蔓延态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导致临床治疗的选择愈发受限。在日益复杂的感染性疾病诊疗环境中,构建快速、精准且可广泛推广的病原体诊断系统显得尤为迫切,是实现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准确评估的关键前提。基于此,全面梳理现阶段用于AMR监测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详解以基因测序为代表的分子分型方法和传统培养为基础的表型鉴定手段,重点分析将基因组信息与功能验证相结合的新型联合诊断策略。通过对各类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适用性的比较研究,旨在为优化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快速药敏检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完善多层次的医院感染防控网络体系。

    2025年08期 v.22;No.252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 我国液氮生物储存装备技术发展

    张铁强;周伟明;陈光奇;

    液氮生物储存装备经历了液氮生物容器、大口径液氮容器以及气相液氮罐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成为集低温生物学、真空低温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产品。液氮生物储存装备的发展促使我国在低温绝热技术、真空技术、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鉴于我国大规模生物样品库建设的需要,对气相液氮罐向一体化、智能化及绿色化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和解决途径进行综述。为了使气相液氮罐这一新型产品适用我国工业智能化时代发展,期望尽快将产品纳入标准化管理。

    2025年08期 v.22;No.252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维修工程

  • 基于检测数据的第三方维修医用超声探头关键性能研究

    徐磊;姚君;樊涛涛;陈寅凯;王志刚;凌霁云;

    目的:建立对第三方维修的医用超声探头开展性能检测的方法,评估非原厂维修探头的关键参数是否满足临床使用质量要求。方法:在不同医疗机构内选取79把第三方维修后的超声探头,参照国家技术标准及相关行业规范,建立检验检测方法,对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超声探头的多项参数进行性能检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结果:第三方维修后的超声探头升温测试和患者漏电流测试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在声功率测试中,有26.58%探头未达到国家标准,计算出的输出声强高于规定数值。结论:经过第三方维修的探头总体表现良好,但维修的质量层次不齐,部分指标并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规范,可能导致医疗机构在超声诊断中出现风险,建议对医用超声设备实施常态化质量性能检测,建立医用超声维修售后质量监测和再评价方法和体系,确保设备的使用安全。

    2025年08期 v.22;No.252 174-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 机器人管腔器械不同清洗方法的质量对比研究

    刘芳;滕智英;吕梦欣;单永新;

    目的:探讨不同清洗方法对机器人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方法:创新发明机器人管腔器械减压沸腾专用清洗架和预处理保护装置。选取2023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使用的600件机器人管腔器械,依据随机化和均衡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200件管腔器械。对照组按厂家说明书清洗流程清洗机器人管腔器械,实验1组在厂家说明书清洗流程中加入灌注超声清洗机清洗管腔器械,实验2组选用创新发明的机器人管腔器械专用清洗架,选择减压沸腾式清洗管腔器械,两个实验组清洗器械中均采用本研究专利发明的预处理保护装置。清洗后的管腔器械采用目测加5~10倍光源放大镜、三磷酸腺苷荧光检测仪及蛋白质残留检测判定器械清洗质量、清洗耗时及转运磨损率。结果:管腔器械清洗后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目测及光源放大镜法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4.5%、99.0%和99.5%,对照组与实验1组和实验2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4、8.591,P<0.05)。对照组在荧光监测和蛋白质残留检测的合格率分别为93.5%和90%,与实验1组的98.5%和97%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1、11.41,P<0.05);实验2组的荧光监测和蛋白质残留检测的合格率分别为99%和9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381、14.11,P<0.05)。单件清洗耗时率实验1组耗时最短,实验2组耗时最长,且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1、48.178、34.419,P<0.05),8件清洗件耗时率实验1组仍旧保持清洗时间上的优势,但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件清洗耗时率实验2组耗时最短,实验1组耗时最长,且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43、5.292、3.177,P<0.05)。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平均运转磨损率分别为(9.5±1.8)%、(6.2±1.5)%和(5.8±1.3)%,实验1组和实验2组磨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24.3,P<0.05),两个实验组组间运转磨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沸腾清洗技术对机器人器械的细长管腔起到了较好的清洗作用,而实验1组和实验2组使用了预处理保护装置,在磨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实验2组机器人管腔器械专用清洗架的应用满载量增加1倍,且高效便捷。

    2025年08期 v.22;No.252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月刊)2026年火热征订中

    <正>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定价:每册18.00元,全年216.00元全国各地读者可通过邮局或本刊发行部办理订阅业务邮发代号:80-373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邮编:100050开户名称:《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开户银行:工行北京东升路支行银行账号:0200006209200087841编辑部:010-63028803 010-63029869广告部:010-63026627 010-83164088发行部:010-63022992传真:010-63023003邮箱:zgyxzbzzs2004@163.com、zgyxzbzztg@163.com网址:www.yxzb.cbpt.cnki.net《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270,国内统一刊号CN11-5211/TH,国际标准版本大16开,月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杂志主要刊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院校、科研单位、生产销售企业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医学装备的学术性文章。

    2025年08期 v.22;No.25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投稿指南

    <正>《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院情报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CSTPCD)等国内外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下属机构。1办刊宗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与最新进展,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医学装备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进步和医学科技创新。

    2025年08期 v.22;No.252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