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_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 幂律调制多尺度熵及其在生物信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韩伟;李艳;周声毅;卓雁文;汤池;刘娟;郑泽宇;谢康宁;

    目的:探讨幂律调制多尺度熵(pMSE)在生物信号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疾病诊断和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结合信号的自相似和分形理论,对多尺度熵(MSE)算法的不足进行改进,提出pMSE算法,并在三种生物信号(添加了不同程度仿真白噪声的生理信号;健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跳间期信号;清醒和疲劳脑电信号)中分别进行测试和对比,评估pMSE算法的应用效果。结果:pMSE有效改进了MSE的一些不足,在仿真噪声信号分析中获得了更加正确和清晰的比较结果,在3种心跳间期信号分析中取得了更加准确和直观的区分效果,在清醒和疲劳脑电信号分析中取得了更高的分类准确率(t=2.30,P<0.05)。结论:pMSE在多种生物信号分析中取得了比MSE更好的效果,可以更准确地度量生物信号复杂度,对临床疾病诊断和康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0年03期 v.17;No.18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6K]
  • 自制TOMO模体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验证研究

    郭兴照;刘静;程金生;徐伟;戴相昆;王刚;

    目的:分析自制TOMO模体与Cheese模体及ArcCheck三维探测器模体阵列用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调强计划实施剂量验证的差异。方法:选取10例患者的TOMO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分别使用自制TOMO模体、Cheese模体及ArcCheck矩阵进行计划验证,并使用A1SL型电离室测量两种模体感兴趣区点绝对剂量。采用γ通过率分析方法,设置γ通过率剂量误差(DD)均为3%、吻合距离(DTA)分别为2 mm、3 mm、4 mm和5 mm的4种不同剂量标准,分析评估验证情况。结果:采用剂量偏差与吻合距离分别为3%/2 mm、3%/3 mm、3%/4 mm和3%/5 mm的4种不同剂量标准,γ≤1的平均通过率均>9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体所测点绝对剂量偏差<3%,偏差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结论:自制TOMO模体与Cheese模体、ArcCheck三维探测器阵列在调强计划剂量验证及测量性能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自制TOMO模体可用于TOMO旋转模式下的剂量测量。

    2020年03期 v.17;No.18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9K]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良恶性分类研究

    邹奕轩;周蕾蕾;赵紫婷;吴倩倩;韩煜东;田书畅;蒋红兵;

    目的:研究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s)在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良恶性分类问题中的可行性并评估效果。方法:运用迁移学习的方式,对在自然图像训练集上获取预训练参数的3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VGG19模型、Inception V3模型和DenseNet 161模型)进行训练,并对其进行调整,使用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对3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测试。结果:VGG19模型分类效果较差,正确率为88.18%,低于Inception V3和DenseNet 161模型的正确率(92.85%和92.91%)。Inception V3和DenseNet 161模型在准确度、参数数量及训练效率上均有明显优势,其中DenseNet 161模型收敛速度更快,泛化性能更佳,但运算中占用了更多显存。结论:深度学习CNNs可辅助诊断甲状腺结节在超声图像上的良恶性,且效果良好,而DenseNet 161模型在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良恶性分类任务中表现出更佳的性能。

    2020年03期 v.17;No.187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8K]

学术论著_技术评价研究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患者术后24h周围人员及床边剂量检测及年累积剂量预测

    姜树坤;王俊杰;闫先瑞;李永;杜明皓;王明清;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患者术后24 h陪护、邻床患者和床边剂量检测及其年累积剂量预测。方法:选取29例行~(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的陪护、邻床患者及患者床边,采用热释光剂量片贴于患者陪护和邻床患者甲状腺、左右晶体和左右性腺以及患床左右侧中点处及左侧邻床左右中点处,于患者植入~(125)I粒子24 h后对其进行剂量测量,经过计算得出其年累积剂量。结果:在应用防护用具的情况下~(125)I粒子数、粒子活度及肿瘤中心至体表垂直距离的影响因素与受照射剂量无相关性。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24 h后患者陪护的甲状腺、左右晶体和左右性腺的预计年累积剂量分别为0.31 mSv、0.23 mSv、0.26 mSv、0.33 mSv和0.33 mSv,邻床患者分别为0.11 mSv、0.22 mSv、0.27 mSv、0.13 mSv和0.32 mSv;患床左侧中点处和右侧中点处分别为1.03 mSv和0.95 mSv;邻床近侧中点处及远侧中点处分别为0.48 mSv及0.36 mSv;年累积剂量限值均未>1 mSv。结论:~(125)I粒子术后患者在应用防护用具的情况下年累积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对周围人群安全且无辐射影响。

    2020年03期 v.17;No.18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 能谱CT多参数评估5种浓度碘对比剂对胸主动脉增强效能的研究

    王婷婷;曹锋;王裴培;陈玉兰;王传彬;吴瑶媛;董江宁;

    目的:比较在相同碘注射率(1.2 gI/s)和碘总量(420 mgI/kg)的条件下,5种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能谱CT增强胸部血管中的增强效能。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5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采用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5组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 mgI/ml(270组)、300 mgI/ml(300组)、320 mgI/ml(320组)、350 mgI/ml(350组)和370 mg I/ml(370组)。利用单能量序列测量气管隆突水平胸主动脉动脉期CT值(CT胸主动脉)、同层面竖脊肌CT值(CT竖脊肌),计算同层皮下脂肪标准差(SD);分别计算得出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5组患者胸主动脉血管CT值、CNR、SNR、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基值及有效原子序数。结果:5组的CT胸主动脉值、CNR、SNR、能谱曲线斜率、碘(水)基值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52,F=0.988,F=0.143,F=0.544,F=1.224,F=0.710,F=0.589;P>0.05)。结论:不同浓度碘对比剂按照相同的碘注射率、碘总量运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CT增强扫描时,能够获得相似的胸部血管增强效果和优质的图像质量。

    2020年03期 v.17;No.18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0K]
  • 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投照角度对介入医师辐射剂量影响的研究

    张文龙;董硕;白玫;吴航;

    目的:通过监测神经介入手术中双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不同角度投照情况下第1、第2及第3介入医师(术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分布情况,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投照角度及辅助防护设施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医院的3名术者行DSA介入手术时,分别在第1、第2和第3术者位、距地面20 cm、40 cm、60 cm、80 cm、105 cm、125 cm、140 cm、155 cm和180 cm处设置检测点,采用DSA标准配置防护设施,将标准水模(300 mm×300 mm×200 mm)置于射野中,使用双X射线管同时曝光,使用ATOMTEXAT1123型辐射剂量监测仪监测设置点位的辐射剂量。记录正位和侧位X射线管不同投照角度时的测量结果。结果:双平板DSA同时曝光时,介入术者所在位置均有散射线照射,腰部以上位置均>400μSv/h;正侧位X射线管在C臂沿体轴左侧(LAO)方向大角度旋转投照时,介入医师所在位置辐射剂量会有5~10的升高;两X射线管在C臂沿垂直轴足向(CAU)方向旋转投照时,投照方向朝向床尾时第1术者所在位置辐射剂量会有3~10倍的升高。结论:合理选择双平板DSA投照角度能够有效减少术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应对距地面>105 cm高度的位置加强辐射防护。

    2020年03期 v.17;No.187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0K]
  •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Clin-TOF-Ⅱ系统对酵母菌鉴定效能评估

    范欣;肖盟;张延海;张戈;杨洋;段思蒙;张京家;康巍;徐英春;

    目的:评估国产Clin-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系统对于临床酵母菌的鉴定效能。方法:纳入酵母菌25个菌种,总计156株菌株,均选自中国侵袭性真菌监测网。所有入组菌株均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扩增测序,准确鉴定至种水平;采用Clin-TOF质谱系统对入组菌株进行直接涂抹法鉴定。结果:Clin-TOF质谱系统对酵母菌准确鉴定率达到95.5%(149/156);其中念珠菌属鉴定准确率为96.8%(122/126);有11株新型隐球菌中有1株鉴定错误。纳入的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中的2株似平滑念珠菌(C.metapsilosis)以及光滑念珠菌复合体中的1株Candida nivariensis均能准确鉴定到了种水平。结论:Clin-TOF质谱系统在酵母样真菌鉴定方面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临床需求。然而对于某些菌种的指纹图谱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2020年03期 v.17;No.18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 应急救治微光模拟组件的研制

    陈珺;于美华;何丽云;李睿;陈欢;吴丽心;

    目的:研制一套舒适、便携且可控的微光模拟组件,专用于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以提高平战时微光环境下应急救治的成功率。方法:针对夜间及野外等无光照特殊环境特点,采用TR90记忆树脂材质作为模拟组件眼镜支架,树脂为镜片,将模拟组件分为微光模拟组件主体部分,附加2个组件配件的3个部分,利用偏光太阳镜的原理,设计3个暗光程度不同的等级,拟定组件各部件结构、尺寸及材料后请专业眼镜厂家进行定制。结果:微光模拟组件设计科学,体积小巧、美观,佩戴舒适度佳,组件暗光程度可灵活调节逐渐递增,由浅到深,实现微光环境下训练人员视觉逐渐适应,避免训练盲目性,提高微光环境下应急救治水平,提升护士满意度。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从未使用微光模拟组件的86.70%提高到使用微光模拟组件后的92.40%;护士满意度从未使用微光模拟组件的82.91%提高到使用后的96.83%。结论:微光模拟组件轻便、暗光度可控、佩戴舒适、适用性强,能有效提高微光环境训练适应性,缩短培训周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适合各级军地医护人员培训时使用,有利于提高平战时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2020年03期 v.17;No.187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9K]
  • 人工髋关节置换不良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

    赵燕;郑立佳;赵一飞;于一;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和(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6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项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的研究,涉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资料共2497例,不良事件发生者25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95%CI:6.2%-11.8%,P=0.00)。结论:Meta分析资料显示,THA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各级医疗机构应予以高度重视。

    2020年03期 v.17;No.187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7K]
  • 微量液体高精度加样的数值仿真研究

    闫慧敏;杨伟;和发展;刘耀基;王超;

    目的:分析加样速度与加样量等因素对加样过程的动态特性影响,为微量液体高精度加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微量液体的高精度加样为研究对象,建立加样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多相流和标准紊流模型,采用流体仿真软件,模拟整个加样过程中液体的运动状态。以纯化水为研究介质,采用流体仿真的方法复现实际加样的过程,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分析加样速度与加样量等因素对加样过程的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在针内壁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通过优化加样速度提升液体的动态稳定性,空气隔离柱可以有效隔离系统液和试剂,避免试剂在针内被系统液稀释,有利于提高加样的精度及稳定性。结论:合理地匹配加样速度和加样量,有助于改善加样的动态特性,提高加样系统的稳定性。

    2020年03期 v.17;No.18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医疗设备维修决策

    张敏;徐雪萍;卢东生;张海川;

    目的: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医疗设备维修决策,使医疗设备维修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以某医院内窥镜系统的维修方式决策为例,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经过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经计算权重、一致性检验及综合评判等步骤,将两层模糊综合评判的模型应用于医疗设备维修决策中。结果:经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医疗设备维修决策方法分析,实例中的内镜系统的维修方式应采用事后维修方式。结论:医疗设备维修决策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问题,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03期 v.17;No.18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学术论著_转化医学研究

  • 松果体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

    李海玲;张磊;刘卫金;熊廷伟;邓以川;颜小杭;伯颖;李川;

    目的:研究颅内松果体区肿瘤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影像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40例颅内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总结分析其CT和MRI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影像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中,生殖细胞肿瘤(GCTs)15例;畸胎瘤7例;松果体细胞瘤5例;松果体母细胞瘤4例;胶质瘤4例;松果体区乳头状瘤(PTPR)3例;松果体囊肿2例。松果体区肿瘤CT表现为实性或实性和(或)囊性肿块,并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畸胎瘤内常含有脂肪、钙化和骨骼;MRI表现为异质性肿块,为长T1和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该区域因肿瘤组织学来源多样性,可通过脂肪、钙化、囊变及种植播散等特殊图像表现进行鉴别诊断。结论:CT和MRI的多轴位成像联合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颅内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特征,联合应用有助于松果体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效果MRI优于CT。

    2020年03期 v.17;No.187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 新生儿肺部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表现与X射线对比研究

    曹金侠;朱红权;张晓荣;尚志峰;王晓华;任志杰;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肺部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特征,评估新生儿肺部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6例肺部疾病患儿临床资料,入院后均进行X射线和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新生儿肺部疾病低剂量螺旋CT及X射线摄影的影像学特点,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估低剂量螺旋CT与X射线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与临床诊断的符合度。结果:临床诊断新生儿肺炎61例、新生儿胎粪吸入征13例、湿肺1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1例,低剂量多层螺旋CT确诊新生儿肺炎58例(占95.08%),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占76.92%),湿肺1例(占100.00%),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1例(占100.00%),与临床符合度为92.11%;X射线确诊新生儿肺炎50例(占81.97%),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占30.77%),湿肺1例(占100.00%),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1例(占100.00%),与临床总符合率为73.68%,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度高于X射线(x~2=9.094,P<0.05)。结论:新生儿肺部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较X射线易发现隐匿性或微小病变,对新生儿肺部疾病诊断效能优于X射线。

    2020年03期 v.17;No.18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0K]
  • CT用于腹部放射治疗前等中心位置验证的临床应用

    张爱华;张军;胡健;戈伟;

    目的:探讨利用自行研发的CT模拟验证系统常规CT用于腹部放射治疗等中心位置验证的方法及优势。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50例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利用CT模拟验证系统将常规CT用于放射治疗前等中心位置验证,并再次利用美国Varian23IX-OBI系统三维验证模式进行加速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进行验证。分别测量并记录在x(左右),y(前后),z(头脚)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E_x、E_y和E_z,计算出平均误差值,对误差进行分级,并对这两种验证方式的误差等级、误差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对两种验证模式采集的图像辨识度比较。结果:两种验证模式采集图像辨识度比较,常规CT图像辨识度比CBCT高,在x(左右),y(前后),z(头脚)3个方向上常规CT等中心位置验证与加速器在线CBCT位置验证的平移误差等级比较,常规CT等中心位置验证优于加速器在线CBCT位置验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6,P<0.05)。两种验证平移误差E_x、E_y和E_z比较,常规CT等中心位置验证小于加速器在线CBCT位置验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3,t=-5.371,t=-6.342;P<0.05)。结论:以CT模拟验证系统作为技术支持,将常规CT用于腹部放射治疗前等中心位置验证,适用于腹部肿瘤放射治疗前等中心位置验证,且优于CBCT验证。

    2020年03期 v.17;No.187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7K]
  • 多模式MRI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边祥兵;张德康;吕晋浩;刘新峰;娄昕;

    目的:研究运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灌注状态、缺血半暗带、血管基础病变和侧支循环状况,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价手术风险,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0例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均在9 h内行多模式弥散加权成像(DWI)核心序列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_2加权成像(T_2WI)、T_1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成像、MR脑动脉血管造影(MRA)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全序列MRI影像检查。分别记录患者影像中的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部位,引流静脉等情况,观察分析影像中是否存在灌注异常区域及其与对侧不同的灌注参数值。结果: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病灶检出率中,DWI核心序列与全序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低灌注面积中,3DASL的脑血流量(CBF)图像的低灌注面积大于DSC的低灌注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图像与SWI图像结果显示一致,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与动脉血栓的血管磁敏感征阳性患者具有相关性(r=0.633,P<0.05)。梗死区周围在SWI图像上可见增多增粗的细小静脉,与急性脑缺血时的灌注状态一致。结论:多模式MRI的核心序列成像可以准确判定9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灌注,血管的基础状况及侧枝循环,能够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2020年03期 v.17;No.187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6K]
  • 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联合ABCD~2评分在TIA发作早期发生脑梗死预测的价值

    李杰;李颖;吴立梅;田玉红;

    目的:分析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灌注成像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ABCD~2评分对TIA发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5例临床确诊TIA住院患者,分别进行3DASL灌注成像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将45例患者分为低危组(11例)、中危组(13例)和高危组(21例);根据3DASL有无低灌注病灶分ASL低灌注组(23例)及ASL正常灌注组(22例);按TIA患者7 d内是否进展判断为梗死及非梗死。分析3D ASL灌注检查结果、ABCD~2评分及二者联合应用与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在45例TIA患者中末次发病后7 d内发生脑梗死10例(占22.2%)。ABCD~2评分低危组11例,7 d内无脑梗死发生;中危组13例,2例发生脑梗死(占15.4%);高危组21例,8例发生脑梗死(占34.8%);ABCD~2评分与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呈正相关(r=0.46,P<0.05)。3DASL脑灌注成像中,正常灌注组22例,其中1例7 d内发生了脑梗死(占4.5%),低灌注组23例中9例发生了脑梗死(占39.1%),正常灌注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低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82,P<0.05)。ABCD~2评分低危+低灌注及正常灌注共11例,无脑梗死发生,ABCD~2评分中高危+低灌注21例,9例发生脑梗死(占42.9%),ABCD~2评分中高危+正常灌注13例,1例发生脑梗死(占7.7%)。ABCD~2评分高危+低灌注16例,8例发生梗死(占50.0%),高危+正常灌注5例,0例梗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4,P<0.05)。结论:3DASL灌注成像联合ABCD~2评分在预测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20年03期 v.17;No.187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0K]
  • IVIM-DWI多模型参数在鉴别单发转移瘤和肝癌中的联合应用

    王海霞;邰兆琴;许亚春;李宏;刘向东;杨孺牛;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弥散加权成像(DWI)单、双指数模型多个参数在鉴别单发转移瘤和肝癌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经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的45例单发肝细胞癌(HCC)和单发转移瘤(MT)患者,分别将其纳入HCC组(27例)和MT组(1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MRI图像和IVIM-DWI参数图。选取肿瘤病灶及背景肝实质为感兴趣区域(ROI),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真实弥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值和灌注分数(f)值,计算各参数相对值(rADC值、rD值、rD~*值和rf值)。比较病灶ADC值、D值、D~*值和f值与rADC值、rD值、rD~*值和rf值之间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DC、D、r ADC、r D值及两者联合(ADC+D值、rADC+rD值)组间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HCC组病灶ADC值、D值、r ADC值及r D值均低于MT组(t=-2.903,t=-2.957,t=-3.447,t=-4.717;P<0.05)。鉴别HCC和MT的ADC值、D值、r ADC值和r D值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305×10~(-3)mm~2/s、1.080×10~(-3)mm~2/s、0.635和0.735,约登指数最高的是rADC联合rD(rADC+rD)和rD值,AUC最大的是rADC+rD。两组AUCrD、AUC_(rADC+rD)分别大于AUC_D和AUC_(ADC+D)(Z=2.776,Z=3.712;P<0.05);AUC_(ADC)与AUC_(r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AUC_(rADC)明显小于AUC_(rD)和AUC_(rADC+r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1,Z=2.992;P<0.05),AUC_(rD)和AUC_(rADC+r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结论:IVIM-DWI可用于临床单发MT和HCC的鉴别诊断,病灶rADC值联合rD值鉴别诊断效能最高。rD值可代替rADC值与rD值的联合诊断,有效鉴别两组病灶,从而简化临床工作。

    2020年03期 v.17;No.187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4K]
  •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脑供血不足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徐燕;唐怀蓉;黄文君;巫晓玥;许悦;

    目的:分析热断层扫描(TTM)成像技术在脑供血不足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84名脑部TTM检查者资料,并观察其颈椎X射线、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情况,以MRI结果为金标准,将584名TTM检查者分为脑供血不足阳性组(103名)和脑供血不足阴性组(481名),分析引起脑供血不足的高危因素,并拟订相关健康管理建议。结果:MRI诊断结果显示,异常103名,正常481名。TTM检查显示,脑供血不足阳性为168名,阴性为416名;TTM检查脑供血不足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3.79%、80.87%和79.62%;TTM检查脑供血不足阳性与阴性者在肥胖、LDL-C异常、吸烟、酗酒、高血压、颈椎病、多发脑缺血灶及颈动脉硬化等资料上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2,x~2=5.339,x~2=7.161,x~2=5.214,x~2=4.342,x~2=10.423,x~2=21.904,x~2=11.102,x~2=8.697;P<0.05)。结论:TTM检查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脑供血不足的状态,还能在形态学检查发现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器质性组织结构改变前对脑供血不足发生趋势做出准确评价,是健康管理中对脑供血不足预防干预的重要预警指标。

    2020年03期 v.17;No.18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 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分类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

    林鸣琴;庄淑莲;杨爽;曹君妍;张婷;肖嘉哲;

    目的:研究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对肉芽肿性乳腺炎(GLM)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87例乳腺疾病患者超声图像资料,其中43例为GLM(45个病灶),44例为乳腺癌(46个病灶),应用第5版BI-RADS规范化超声词典和分类方法进行超声描述及分类诊断,分析其在GLM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乳腺组织构成、病灶的大小、形状、方位、边缘、回声模式、后方回声特征、钙化以及结构扭曲、导管改变、皮肤改变、水肿和血管分布等相关特征。结果: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GLM与乳腺癌在病灶的纵横比、边缘完整性、内部及后方回声、钙化、彩色血流分布以及组织扭曲、皮肤增厚、回缩改变和水肿等相关声像学特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80,x~2=65.188,x~2=17.160,x~2=14.887,x~2=6.131,x~2=7.893,x~2=6.284,x~2=38.748,x~2=35.708;P<0.05);乳腺组织构成、形状和导管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RADS分类对GLM和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5.7%、80.0%、83.0%和94.7%;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结论:超声BI-RADS分类通过标准化的描述术语和风险评估分类方法,在GLM和乳腺癌良恶性鉴别诊断评估中操作简单方便、无创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03期 v.17;No.187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二维灰阶血流(B-Flow)成像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赵峰;丁颖;彭琨;张伟;张韬;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联合二维灰阶血流(B-Flow)成像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动静脉瘘手术的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采用CDU联合B-Flow技术监测动静脉瘘手术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内径(RVID)、左心房前后径(LAI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桡动脉管径(RAD)、头静脉管径(CVD)、桡动脉血流量(RVF)、头静脉血流量(CVF)、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流量(BF)和阻力指数(RI)等指标,监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构建动静脉瘘后,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明显下降,RVID、LAID明显提高,LVEDV明显增大,与动静脉瘘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6,t=8.261,t=9.455,t=7.844;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RAD、CVD、RVF、CVF、PSV和BF均明显提高,RI明显降低,与动静脉瘘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2,t=33.889,t=19.333,t=2.898,t=23.845,t=17.122,t=23.901;P<0.05);随动静脉瘘构建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变化更明显。构建动静脉瘘后37例(占61.66%)患者无并发症发生,23例(占38.33%)出现一种或以上并发症。结论:CDU联合B-Flow技术对血透患者动静脉瘘术后监测中,可更清晰准确地监测手术是否成功、并对并发症进行早期监测。

    2020年03期 v.17;No.187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0K]
  • 自动心肌运动定量与三维定量分析技术在评估左室收缩功能中的对比研究

    于波;左杰;张成;王国萍;张建平;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自动心肌运动定量(aCMQ)与三维定量(3DQA)分析技术评测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266例左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患者,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纳入观察组(108例),LVEF≥50%的患者纳入对照组(158例)。收集两组患者左室长轴两腔心观(AP2)、三腔心观(AP3)及四腔心观AP4动态图像;aCMQ测量两腔心纵向应变(AP2LS)、三腔心纵向应变(AP3LS)、四腔心纵向应变(AP4LS)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对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AESV)及LVEF的水平进行计算比较,探讨aCMQ和3DQA两种技术在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方面的相关性。结果:aCMQ技术测量后,观察组LVE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59,P<0.01);观察组AP2LS、AP3LS、AP4LS及LVGLS绝对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36,t=17.853,t=21.929,t=16.670;P<0.01);对照组中,aCMQ测量的LVEF值与3DQA技术测量的LVEF值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观察组aCMQ和3DQA技术分别测量的LVEF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1);aCMQ测量的LVGLS与3DQA检测的LVEF呈显著负相关(r=-0.815,P<0.05)。重复测量中,同一观察者采用3DQA前后检测LVEF的变异系数为2.81%,不同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为3.98%;同一观察者采用aCMQ前后检测LVEF的变异系数为5.28%,不同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为4.84%;同一观察者采用aCMQ前后检测LVGLS的变异系数为3.89%,不同观察者间的变异系数为5.97%。结论:aCMQ分析技术可重复性较高,其测量的LVEF值及LVGLS值与3DQA技术检测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左心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2020年03期 v.17;No.18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1K]
  •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胃肠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吴宸;彭方兴;罗亮;陈汇;陈进;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胃肠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0例复杂胃肠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将患者的CT二维图像重建成三维图像,并且部分使用3D打印设备打印出模型。通过观察肿瘤与邻近腹腔内重要脏器及腹部大血管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术前病情评估,并协助制定手术方案。在手术中比较三维重建及打印结果与实际的肿瘤病变情况的区别。结果:对20例复杂胃肠道肿瘤患者均完成三维图像重建,其中有8例患者完成3D模型打印。20例患者的3D图像重建及3D打印模型均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以及其与邻近重要脏器、血管的毗邻关系,与手术中的实际探查情况基本一致,且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在复杂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术前评估中,有助于实现术中精准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对指导复杂胃肠道肿瘤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0年03期 v.17;No.18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5K]
  • 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构建及临床研究

    杨学;周赤忠;张雪梅;陈俊;罗宽;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的5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患者,均经头颅3D-CT血管造影(3D-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术前均构建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辅助设计手术入路方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析评价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50例患者发现75枚动脉瘤,经手术夹闭71枚,行包囊术4枚。术后1周内复查3D-CTA示69枚完全夹闭,术后死亡1例,重度4例,轻度、中度残疾12例,良好33例;GOS评分预后4~5分占90%,1~3分占10%。手术不良事件中无误夹重要的穿支动脉及毗邻血管病例,而瘤颈残留2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结论:3D打印动脉瘤模型可多角度观察3D模型,术前辅助设计手术入路,选择最佳夹闭方案,可减少术中误夹情况,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GOS评分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03期 v.17;No.18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 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导管对机械通气时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研究

    王爱贞;郑兰华;王秀;魏静;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导管对接受机械通气(MV)患者行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4例经口气管插管应用MV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呼吸机治疗时均执行常规人工气道标准管理;对照组使用SSD导管,以76~113 mmHg负压值行SSD法间歇性吸引;观察组除采用SSD法行间断声门下吸引外,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插管相连,加用气流冲击法,以加大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比较两组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总量、MV治疗时间及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天数,评估两组不同气囊管理模式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声门下滞留物总吸引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3,P<0.05);观察组MV治疗时间和入住ICU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5,t=-8.291;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9.52%(4/42),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4.28%(6/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1,P<0.05)。结论:在提供有效SSD法间断声门下吸引的基础上联合简易呼吸器气流冲击法,可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效果,对预防控制VAP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0年03期 v.17;No.187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7K]
  • 围术期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王芝静;贾汝福;沈洪丽;王翠婕;薛兴翠;李海月;

    目的:分析围术期集束化护理降低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效果,以减少术后患者VAP的发生。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10例行神经外科全麻手术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围术期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9,x~2=3.960;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t=3.352;P<0.05)。结论:围术期采用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患者术后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ICU入住时间,降低VAP的病死率。

    2020年03期 v.17;No.18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 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杨光;王会芝;朱培静;黄金;黄卉;

    目的:分析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20例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剖宫产术后按常规临床路径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气压治疗仪,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术后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观察组产妇下肢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11,t=10.851,t=7.878;P<0.05);对照组产妇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均显著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91,t=-46.299,t=-9.987;P<0.05),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Fib较术前均未见显著变化,D-二聚体显著较术前显著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3,t=12.503,t=4.611;P<0.05);观察组产妇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及DVT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4,x~2=5.175,x~2=4.324;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气压治疗仪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降低DVT风险,发挥DVT预防效应,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2020年03期 v.17;No.18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 高通量透析器用于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对钙磷代谢状态和预后的影响

    杨娜;杨永林;王燕;刘明亮;

    目的:分析高通量透析器用于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对钙磷代谢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2例尿毒症继发SHPT患者,采用数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分析两组透析前后钙磷代谢指标中的血钙、血磷和钙磷乘积,以及肾功能指标中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KP)和骨型AKP,以及透析充分性指标中尿素氮清除分数(KT/V)、尿素氮下降率(URR)和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应用生活质量评价简式-36(SF-36)量表评估两组透析后生活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后血钙高于对照组,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3,t=10.800;P<0.05),两组钙磷乘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透析后AKP、骨型AK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9,t=4.929;P<0.05);观察组透析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iPTH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27,t=7.006,t=3.875;P<0.05);透析后6个月,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SF-36量表8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21,t=13.108,t=7.913,t=9.380,t=9.661,t=10.430,t=18.745,t=2.37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383,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器用于尿毒症继发SHPT患者可有效减轻其钙磷代谢紊乱,降低患者iPTH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且不影响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

    2020年03期 v.17;No.18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6K]
  • 等离子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远期随访观察研究

    曹棒;王旭平;杨培培;张海庆;张莲;刘金梅;杜龙;

    目的:研究等离子技术应用于变应性鼻炎(AR)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在医院治疗的130例伴鼻中隔偏曲AR患者,按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年和2年的远期疗效、复发率及手术前后1年和2年糖精清除时间和鼻腔阻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和2年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38%和8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2%和7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8,x~2=5.992;P<0.05)。观察组术后1年和2年的糖精清除时间及鼻腔阻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糖精清除时间=2.095,t=2.324;t鼻腔阻力=4.407,t=5.356;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7.67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62%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等离子技术应用于AR伴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远期复发率较低。

    2020年03期 v.17;No.187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学术论著_数字医学研究

  • 医用高值耗材追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徐家富;常晓云;任斌;郭江博;朱红雨;

    目的:为保证医用高值耗材的使用安全和质量监控,构建医用高值耗材一物一码的全流程追溯管理系统,以保证医用高值耗材的使用安全和质量监控。方法:对高值耗材的追踪码与出厂码一对一地进行系统关联,以二维码扫描方式跟踪控制,核对高值耗材在医学工程科零库存的直入直出,并同步计费与患者信息同时进入医院信息系统(HIS)。结果:医用高值耗材追溯管理系统关联了手术医嘱、患者信息、医用高值耗材信息及厂家信息,实现高值耗材一对一全流程追溯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高值耗材调配的安全性。结论:医用高值耗材追溯管理系统通过二维码全程跟踪控制,确保其使用安全和全程追溯,可实现医用高值耗材全流程信息化监管。

    2020年03期 v.17;No.187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2K]

学术论著_卫生管理研究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需求评估与配置研究

    霍添琪;李春霞;费晓璐;陈鹏宇;成学慧;曹晓萌;赵颖波;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需求评估与配置,提出科学合理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需求评估和配置方案。方法:全面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发展历史和配置需求,以安全为核心,以质量为基础,以效果为导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设置12个维度因素,研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需求评估和配置方案。结果:以多维度的评价架构,制定综合宏观和微观因素的需求评估及配置方案,符合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准入和监督的管理标准及要求。结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12个维度评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需求及配置方法,可做到设备物尽其用、资源按需平衡配置的科学配置准则,有利于医疗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2020年03期 v.17;No.187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9K]
  • 实验室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研究

    姜庆寰;郭朝晖;李明生;程金生;

    目的:探索放射性实验室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保证实验室安全,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机制,从建立健全放射源辐射防护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放射性工作场所设施建设、加强辐射工作人员防护培训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与剂量监测,分析出可行性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办法。结果:建立了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的权威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放射性工作场所;要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和个人健康管理及剂量监测,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辐射安全,减小危害。结论:充分认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管理和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将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放在首位,可有效提升实验室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水平。

    2020年03期 v.17;No.187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 医疗联合体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及其在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王珺;王海洋;李伟宏;张永玲;

    目的:基于医疗联合体设计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研究其在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为平台,使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Web Services作为实现技术,结合并充分利用事件驱动架构(EDA)、云计算、浏览器与服务器(B/S)构架、可视化流程管理、业务行为监控以及实时访问等技术,设计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选取医院收治的63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手术(EVAR)患者,按平台应用时间,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应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前收治的3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后收治的2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调查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及疾病知识认知程度和焦虑抑郁情绪评价。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症6例(占17.6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占3.4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71,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知识认知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2,t=6.753;P<0.05);观察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2,t=8.124;P<0.05)。结论:医疗联合体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应用于腹主动脉瘤EVAR患者,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及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

    2020年03期 v.17;No.187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 基于LSS管理法的临床分子诊断设备管理策略研究

    费敏;顾燕芳;陈瑛;杨岚;

    目的:基于精益六西格玛(LSS)管理方法制定分子诊断类设备管理策略,降低分子诊断类设备非常规错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运用组织系统模型(SIPOC)流程分析,绘制分子诊断类设备非常规错误发生率影响因素鱼骨图,完成LSS管理法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与控制,分析影响分子诊断类设备非常规错误事件的重要环节,寻找并优化分子诊断设备的管理策略。选取染色体微阵列基因芯片系统等分子诊断类设备,将LSS管理法执行前的分子诊断类设备非常规错误事件纳入对照组,LSS管理法执行后非常规错误事件纳入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分子诊断类设备非常规错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分子诊断类设备假阳性率、样本错误率和设备故障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x~2=11.88,x~2=8.40;P<0.05);两组样本漏检率和复检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LSS管理方法的管理手段,通过进行根因分析,可从多方面改进分子诊断类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优化分子诊断类设备管理策略,以保证分子诊断类设备稳步运行。

    2020年03期 v.17;No.187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 医疗设备管理的前瞻性效益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

    谢晓添;郑阳;蓝华青;赵超颖;

    目的:基于趋势分析算法构建前瞻性效益评估模型,探讨其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临床在用的4类医疗设备,按照管理模式的不同,将2017年1-12月使用中的240台医疗设备纳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科室分责管理模式;将2018年1-12月使用中的235台医疗设备纳入观察组,采用前瞻性效益统筹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设备的成本效益增幅、社会效益增幅、设备管理费用增幅和医疗设备开机率。结果:观察组的效益增幅明显提高且稳定性好。成本效益增幅、社会效益增幅、设备管理费用增幅和医疗设备开机率观察组分别为(5.58±1.16)%、(6.50±1.78)%、(0.89±0.58)%和(94.17±2.25)%,对照组为(4.25±1.66)%、(4.51±1.93)%、(1.96±1.10)%和(90.33±2.64)%,观察组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 t=2.636, t=2.974, t=3.829;P<0.05)。结论:前瞻性效益评估模型可有效提升医疗设备准入管理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促进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年03期 v.17;No.187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6K]
  • FMEA模式用于医用输注设备风险管理的效果研究

    周文卫;祁飞;冷晓冬;夏飚;

    目的:评价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模式用于医用输注设备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在用并纳入风险管控的730台输注设备,按照FMEA模式研究实施时间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设备使用相关数据设为实施前数据,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的相关数据设为实施后数据,并随机抽取实施前后使用输注设备治疗的患者各380例,成立FMEA模式管理小组,汇总分析医用输注设备的故障信息,探析设备的潜在失效模式并进行风险优先数(RPN)评测,比较实施前后医用输注设备风险管理效果,同时对操作使用输注设备的180名医护人员对医用输注设备认知的正确率进行比较。结果:FMEA模式管理实施后,输注设备安全评估欠缺、专项培训力度不够、运行环境卫生不佳、操作流程执行不规范、预防性维护不到位及医护人员应急能力不足的RPN值下降率均>70%;医护人员对输注设备安全使用规范、相关不良事件认知和应急预案及流程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t=14.84,t=11.99;P<0.05);患者因输注设备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输注设备影响治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5,x~2=72.47;P<0.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医用输注设备的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输注类设备的使用风险,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安全。

    2020年03期 v.17;No.18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 智能输液监控管理系统的质量评价与分析

    庞华容;郭玲;万绍平;王月;毕成玉;刘颖;田宏;吴端操;

    目的:评价临床使用的智能输液监控管理系统,加强其产品质量管理。方法:选取3家医院临床使用输液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输液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KC-SY800A智能输液监控管理系统管理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监测管理输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输液相关事件发生情况,智能输液监控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及售后服务,两组输液操作护士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滴速过快事件和输液相关呼叫响铃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58,x~2=11.256;P<0.05),智能输液监控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与严重不良事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满意度评价,观察组操作护士的工作量得分低于对照组,输液速度及顺序监控和液体配置计划性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0,t=8.980,t=3.286;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监测安全性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8,t=3.788;P<0.05);对减轻监测负担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3,t=3.120;P<0.05)。结论:智能输液监控管理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无不良事件发生,但尚需在输液控制模块、应用程序(APP)移动终端、监控软件(护士站)及床位一览表等方面进行改进。

    2020年03期 v.17;No.18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2K]
  • 硬性内窥镜故障分析及质量控制

    宋非;郭大为;刘博;王慧宇;谈春荣;

    目的:收集分析医院硬性内窥镜的故障数据,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降低硬性内窥镜故障量。方法:剖析硬性内窥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通过目测法和机器检测法相结合,分析检测出的硬性内窥镜成像5种常见故障原因及解决对策,应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硬性内窥镜故障的根本原因,从采购论证环节、操作回收环节和清洗消毒环节制定质量控制改进措施。结果:硬性内窥镜内部柱状晶体是最易破损的部件,实施质量控制改进措施后,由2017年出现9把故障硬性内窥镜降至2018年的3把,低于北京市16家医院2018年故障硬性内窥镜的平均值(5.375把)。结论:加强硬性内窥镜的质量检测和控制,能有效地降低其故障数量和临床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03期 v.17;No.187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5K]
  • 医学影像学检查导检宣教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冷富萍;刘平;李明祥;唐兴兵;

    目的:开发应用医学影像学检查导检宣教系统,实现患者检查的全流程信息管理。方法: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C/S)结构,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基础,配合移动终端构建受检者管理平台,通过患者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短信及候诊区视频广播播报,将排队叫号、患者引导、健康宣教、咨询服务以及随访服务进行点对点的贯穿,实现为患者提供有效信息及数据的反馈交换。结果:导检宣教系统可满足绝大多数受检者的管理,系统试用后候诊区的受检者由试用前的92%坚持在候诊区等待降低至试用后的15%临近候诊等待和老年受检者候诊等待,有效随访率由试用前的78%提升到试用后的97%。结论:导检宣教系统可对受检者从检查的各环节到后期的随访服务跟踪进行有效的流程化管理,实现了导检宣教随访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就诊效率。

    2020年03期 v.17;No.187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9K]

学术论著_卫生应急技术保障

  • 手术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应急技术保障管理

    钱文静;沈洁芳;钱黎明;龚茹洁;王晓宁;王维;钱蒨健;

    探究手术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防护的应急技术保障措施及流程,重点是做好人力资源调配、手术间及器械物品准备、医务人员及患者防护、患者安全转运、可复用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术后预处理以及术后空气及物体表面等的消毒。在确保患者有效救治的同时,保证医务人员的零感染。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于2019-nCoV感染的防护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17;No.187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 胸部CT扫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王柏烨;文翠昆;路世龙;陈小军;张旭晴;晏林明;时培;聂世琨;

    目的:探讨薄层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筛查疑似和确诊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对有流行病学史或疑似症状的663例发热患者直接行胸部薄层CT扫描,根据COVID-19的肺部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流行病学史及临床症状等筛查发热患者,查出疑似和确诊患者,并对其诊疗效果进行影像学复查。结果:663例受检者胸部薄层CT扫描图像质量均达到了临床诊断要求,其中影像学诊断发现COVID-19患者5例,最终结合核酸检测确诊4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OVID-19的重要手段,CT检查是临床筛检和诊断COVID-19的首选方式之一,其中胸部薄层CT扫描对该病的筛查和初步诊断有非常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其CT表现及应用CT扫描检查对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3期 v.17;No.187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 车载移动医用CT方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研究设计

    王洪杰;于霞;王振宇;张鸣;张恩东;蒋旭强;丛浩;付文杰;

    目的:研制一款新型智能车载移动医用CT方舱,应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提升现场救助能力。方法:采用二类运输车底盘,根据医疗方舱的结构特点对方舱内部进行合理布局,并采用CT减震和舱体辐射防护的设计方案。结果:CT方舱布局合理,减震设计可以使车辆适应野外环境,其辐射防护方案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整体重量。结论:车载移动医用CT方舱能够机动、快速和高效适应用于野外工作环境,提升我国医疗机构现场救治的能力,并可在COVID-19疫情的筛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0年03期 v.17;No.187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1K]
  • 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管理策略

    常骁毅;段雨超;赵朝;史理;乙鹏;王惟;张勇;王腾;曹枫;惠敏;邵雯;李悦彬;周航旭;

    目的:研究制定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医疗设备管理策略。方法:采用建立组织构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疫情防控方案以及规范工作流程等方法,构建针对COVID-19疫情的医疗设备管理构架。结果:通过调整和重构管理构架,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要求分工,建立设备维修维护组、防疫防控培训组、设备采购保障组、物资捐赠接收组、物资运输组、协调应急组和心理疏导组7个工作小组,相应制定工作总则和工作小组细则;使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在无人感染或无疑似感染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结论:重新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与调整制定管理策略,可使医院设备管理部门有效应对COVID-19疫情,实施医疗设备支撑保障。

    2020年03期 v.17;No.187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学术论著_实验科学研究

  • 钛种植体表面不同抗菌处理方式对细菌粘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鲍合刚;李俊;钟飞;王金兰;何坤;

    目的:探讨纯钛种植体表面两种不同抗菌处理方式对细菌粘附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菌粘附实验获取粘附效果较好的纳米管材料。方法:选择TA2纯钛片进行阳极氧化获得的36件TiO_2纳米管,按照不同抗菌处理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件。对照组采用载入盐酸米诺环素药物对TiO_2纳米管进行抗菌处理,观察组采用激光照射进行抗菌处理,测量不同时间节点细菌粘附数量,并测试其钛表面性能,对比两种处理方法对TiO_2纳米管材料抗中间普氏菌的作用。结果:对照组阳极氧化钛表面粗糙度略微增加,扫描电镜显示钛表面原始划痕消失;观察组钛表面为一层均匀、致密层且多孔隙结构。两种不同抗菌处理方式在不同时间点细菌集落均随着时间延长细菌粘附数量降低,抗细菌粘附性能提高;24 h、72 h细菌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钛表面120 h细菌平均数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3,P<0.05)。观察组细菌荧光染色钛表面粘附数量较少,而对照组钛表面粘附细菌荧光染色数量相对较多。结论:TiO_2纳米管经过两种不同表面处理后均能改变表面性能,且激光照射处理效果更佳,能减少细菌的粘附效果。

    2020年03期 v.17;No.187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7K]

综述

  • 核医学分装人员在不同氟代脱氧葡萄糖分装模式下的手部剂量测量研究进展

    李承泽;耿建华;梁颖;黄德华;

    正电子药物~(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的需求量随着PET/CT检查量的增大而日益增大。在核医学从事~(18)F-FDG分装的工作人员手部会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当分装例数较多时局部可能>500 m Sv的剂量限值。如何利用相应的设备降低分装人员受照剂量,同时优化程序及工作条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分装人员在3种~(18)F-FDG分装模式下手部剂量的监测进行综述,量化手部受照剂量,阐述3种分装方式的分装时间、分装精度等参数,为核医学科提高不断增大的PET/CT患者流通量的管理效率提供参考信息。

    2020年03期 v.17;No.187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 药械组合产品技术审查关注点分析

    任英;田佳鑫;

    药品和医疗器械结合形成的组合产品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内容,组合产品具有新颖性和复杂性。通过研究国内外药械组合产品相关技术问题,对我国药械组合产品的属性界定和技术审评现状进行分析,从风险获益角度提出技术审评中的4项关注点,以期更好服务于科学监管和产业发展。

    2020年03期 v.17;No.187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7K]
  • 5G时代医院智能配电系统建设要点解析

    陈木子;汪剑;谭西平;

    5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当前医疗行业运行环境中,传统模式配电系统已无法顺应智慧医疗发展,为能更直观、准确并迅速地进行系统报警、故障分析和停电维护指导等,医院配电系统可借助5G技术打造智慧的数字化运维管理信息平台,既节省人力成本,又能高效地运行医院配电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配电解决方案,结合控制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与服务等,重点分析智能配电系统在设计阶段应把控的要点,对智能配电系统设计阶段的要点进行解析。

    2020年03期 v.17;No.187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维修工程

  • 全数字化乳腺机故障维修案例分析

    马春贵;白丽;陈哲;

    乳腺机作为常见的专科诊断设备,在各大医院已普遍装机,针对Ds型乳腺机日常使用中遇到的机架运动故障、采集工作站故障以及图像伪影等故障处理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2020年03期 v.17;No.187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校准方法的研究

    管善国;陈霈;孙文斐;

    通过对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试剂加注量、洗板功能、孵育温度和吸光度准确性等计量特性的原理解析,分析探讨其主要参数和计量校准方法,为该仪器吸光度、温度及洗板系统的计量校准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方法。分别通过标准吸光度标准物质检测酶标示值,衡量法检测洗板机、试剂分配准确性,用数字温度计检测孵育温度的准确性和均匀性,使校准方法科学完整。该方法可实现对全自动酶免分析仪酶标测量、洗板机、注样精度以及孵育温度等主要参数的校准,从而保证酶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020年03期 v.17;No.187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7K]
  • Stryker腹腔镜成像系统结构分析与常见故障维修

    石树强;俞东青;袁洪;王寅生;

    腹腔镜是临床手术治疗的常用诊治器械,属于精密类医疗仪器设备,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中应规范操作,以确保患者手术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需具备必要的设备结构分析和维护维修技能,从而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性能质量。总结Stryker腹腔镜成像系统的维修工程实践,探讨系统结构、功能及常见故障维修。

    2020年03期 v.17;No.187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 陆军野战急救中ALS型便携式呼吸机的应用

    白杨;张超;

    探讨ALS型便携式呼吸机在陆军野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选取陆军野战急救中救治的131例危急重症患者,其中应用了ALS型便携式呼吸机施行医疗救治的患者疾病类型包括心肺复苏71例,急性、慢性肺病36例,急性脑血管疾病11例,外伤10例,急性左心衰3例,经ALS型便携式呼吸机施行现场救治92例,转运救治39例。ALS便携式呼吸机体积小且便于携带,可用于院前急救、现场急救行心肺复苏,也可用于急救转运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在其陆军野战急救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2020年03期 v.17;No.187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7K]

简讯

  • PIIC iX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

    <正>在生活日益紧张的今天,医疗压力也在不断地变大,加之我国医疗服务发展正处在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过渡的关键阶段,未来,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现实的主要困境是,临床产生巨量的数据资源,但大多为非结构化数据,且呈分布式、碎片化特征,数

    2020年03期 v.17;No.187 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书评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加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正>《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与中国知网(CNKI)达成合作协议,加入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是面向全球的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网站,对于优先数字出版的学术期刊及其论文,将在"中国知网"各出版平台予以展示及重点推荐。"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是快速实现各学术期刊论文按篇即时在线出版的平台,功能是切实提高学术期刊文献出版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2020年03期 v.17;No.187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在线投稿系统正式启用

    <正>尊敬的作者、读者:《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投稿系统(www.yxzb.cbpt.cnki.net)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启动运行,届时原网站www.cnmme.cn投稿平台正式关闭。欢迎广大作者登录投稿,请根据提示要求注册并上传稿件,若有疑问请及时与杂志社编辑部联系。联系电话:010-63022992

    2020年03期 v.17;No.187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正>国内外公开发行定价:每册18.00元、全年216.00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邮编:100050发行部电话:010-63022992开户名称:《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开户银行:工行北京东升路支行银行账号:0200006209200087841邮箱:zgyxzbzzs2004@163.com

    2020年03期 v.17;No.187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2020年03期 v.17;No.187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征稿启事

    <正>《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刊载医学装备技术及其应用管理等相关稿件。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著(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转化医学、数字医学、管理科学、实验科学等)、综述、维修工程及企业风采、专访、专题、简讯等。

    2020年03期 v.17;No.187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