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_专家共识

  • 超声引导经皮介入结构性心脏病日间手术护理管理专家共识

    马艳;王诗瑜;王翔宇;吴俊;臧美娜;郭聪慧;邢海英;

    为规范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SHD)临床护理工作,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护理装备与材料分会联合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回顾国内外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和查阅日间手术相关指南、共识、原始研究等文献,形成超声引导经皮介入SHD日间手术护理管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本共识经两轮专家函询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专家权威系数0.86,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7、0.140。终版共识包含3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32个三级条目。超声引导经皮介入结构性心脏病日间手术护理管理专家共识具备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可为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SHD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22;No.25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学术论著_技术评价研究

  • 基于深度学习图像分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络丛体积变化的研究

    杨世泺;陈楚洁;虞浩;王晓阳;付丽媛;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图像分割技术,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络丛体积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的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组;另同期招募性别、年龄及教育年限与高血压组匹配的19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西门子3.0T MAGNETOM Trio磁共振仪进行全脑T1加权成像(T1WI-3D)颅脑结构图像数据采集。采用基于3D U-Net架构的全卷积神经网络生成的预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血管图像进行脉络丛分割,并通过联影AI平台进行全脑体积和侧脑室体积的计算。使用SPSS27.0对两组受试者的脉络丛体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组脉络丛体积(2 047 mm~3)与健康对照组(1 866 mm~3)相比异常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0,P<0.05),且高血压组的脉络丛体积与侧脑室体积、收缩压呈正相关(r=0.849,P<0.05),高血压组的脉络丛体积与数字广度(正)呈负相关(r=-0.374,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络丛体积异常增大,这可能是促进大脑结构变化的因素,进而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

    2025年09期 v.22;No.25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
  • 基于CT影像组学的深度学习技术对提高肺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可行性研究

    张仙虎;张志刚;刘芳;郭莹;李璠;刘冲;

    目的:探究基于CT影像组学的深度学习技术对提高肺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500例肺结节患者,按照7∶3分为训练集(350例)和测试集(150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记录临床判断肺结节的情况。从患者CT图像中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分别运用ResNet50、Dense Net121、Inception_V3和VGG19共4种机器的学习算法构建4种机器学习模型,并通过混淆矩阵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模型对肺结节诊断预测价值。结果:共提取了一阶和二阶直方图及纹理特征1 594个,其中纹理特征1 195个(占74.97%),占比最多,一阶直方图334个(占20.95%),二阶直方图65个(占4.08%)。经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和十折交叉验证处理后,共筛选出6个影像组学特征。将筛选出来的影像组学特征分别纳入Res Net50、Dense Net121、Inception_V3及VGG19共4种机器学习的集合模型中,分别利用训练集和测试集对构建的5种肺结节诊断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集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式集均具有最高的准确率(96.57%、95.33%)、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34、0.923,特异度分别为81.64%、80.52%,灵敏度分别为90.25%、88.7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构建的肺结节诊断模型中,集合模型具有最好的分类一致性(Kappa=0.856,P<0.001),且为表现最优模型。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的深度学习技术在提高肺结节诊断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而本研究所纳入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诊断肺结节方面均具有不错的预测价值,其中基于Res Net50、Dense Net121、Inception_V3及VGG19共同构建的集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能力。

    2025年09期 v.22;No.253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 基于胸部模体不同扫描体位下胸部CT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研究

    隋岩;陶士华;刘康;盖兴慧;高志远;陈钊睿;龚浩;杨德武;

    目的:基于胸部模体不同扫描体位下行胸部CT扫描,探讨其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在拟人胸部模体乳腺区域放置热释光剂量计(TLD),应用CT对胸部模体进行常规仰卧位(仰卧组)和俯卧位(俯卧组)的扫描,调节不同噪声指数(NI=10~23)控制辐射剂量,其他扫描参数固定,每组采集12个序列图像。记录不同扫描体位下,感兴趣区域(ROI)的CT均值(AV)、标准差(S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通过TLD测量乳腺区域辐射剂量,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不同扫描体位下,俯卧组乳腺器官辐射剂量(8.33±3.61)mGy低于仰卧组(9.79±4.49)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P<0.05),两组CTDI_(vol)、D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肺组织的CT值、SD、SNR及CNR与乳腺组织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组乳腺组织的SD、SNR、CNR均低于仰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3、-10.59、6.70,P<0.05)。两组图像主观评价的肺内组织边缘清晰度、乳腺软组织层次、噪声及骨组织产生伪影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低剂量CT用于临床体检时,CT扫描采取俯卧位可获得满足肺部诊断的图像质量,降低乳腺的辐射剂量,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的技术原则。

    2025年09期 v.22;No.25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 螺旋断层治疗用于成年人全骨髓全淋巴分段式照射的初步探究

    王海洋;陈高翔;黄祥;葛瑞刚;张石磊;阎长鑫;解传滨;

    目的:探讨应用螺旋断层治疗(TomoTherapy)对成年人全骨髓全淋巴照射(TMLI)实施分段式照射的方法,分析治疗中位置的误差对患者实际接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影像数据资料,年龄25~58岁。所有患者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12 Gy/3次,患者身高162~178 cm。靶区包含全身骨髓与淋巴引流区。以股骨中段为界,采取头先进(上段)与脚先进(下段)分段定位并分段计划设计,上段使用螺旋断层治疗方式,下段使用断层径照(TD)治疗方式,分析计划靶区及眼晶状体、睾丸、肺等危及器官(OAR)剂量学参数;利用患者定位CT图像模拟患者位置分别向机架孔径外移动3、5、10和15 mm时各计划靶区及OAR剂量学参数变化情况,并对上下段计划衔接区域剂量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分段式照射技术能够在保护正常器官的情况下较好地实现TMLI全靶区覆盖(>95%)。在不同位置误差的情况下,大部分靶区的覆盖率有显著性降低。右眼晶状体在5 mm的位置误差下最大剂量比初始增加9.272%,左右眼晶状体在10 mm位置误差下最大剂量分别增加了40.199%和67.898%,睾丸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在位置误差3 mm的情况下分别增量5.847%和5.240%,全肺平均剂量在各级别误差下均有增加,在10 mm位置误差的情况下增加3.021%,上下段计划衔接区域剂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在位置误差引入后增大,最大变化幅度达到4 Gy。结论:螺旋断层分段式放射治疗技术对成年人TMLI具有可行性,但患者位置的误差会减小靶区覆盖,降低靶区控制率,同时导致眼晶状体、睾丸、肺等OAR超量的发生,增加了OAR损伤的概率,在治疗实施中应予以重视。

    2025年09期 v.22;No.253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 脊柱转移癌射波刀治疗计划中的边界距离散射剂量模式分析

    王震岳;田种泽;周敏;高行新;

    目的:研究脊柱转移癌患者射波刀(CK)治疗计划设计时,边界距离散射剂量模式对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放射治疗科共计20例胸椎转移癌患者的定位影像资料,利用第四代射波刀治疗计划系统Multi Plan 4.0.3,分别针对计划靶区(PTV)和肿瘤靶区(GTV)进行CK治疗计划设计,按计划制作目标分为PTV组(20例)和GTV组(20例),PTV组采用危及器官脊髓限量运用常规计划方式,GTV组采用危及器官脊髓限量运用边界距离散射剂量模式,并最终归一处方剂量线至PTV。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参数、剂量曲线分布等情况。结果:GTV组靶区覆盖率(91.57±8.73)%相较PTV组(83.23±16.05)%有明显优势,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5);靶区适形指数,GTV组和PTV组的适形指数(CI)分别为1.07±0.35和1.14±0.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9,P<0.05),GTV组适形度更好;单位距离剂量梯度指标指数(DDGI)分别为(89.43±46.12)和(152.07±109.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5),GTV组正常组织剂量跌落梯度更具优势;GTV组和PTV组的靶区内剂量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1.55±0.84和1.42±0.2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GTV组靶区内剂量梯度更高;在GTV靶区吸收剂量参数D_2、D_(mean)、D_(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6、4.71、3.03,P<0.05), GTV组GTV靶区内吸收剂量更高;两组PTV靶区吸收剂量参数D_2、D_(mean)、D_(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7、5.51、2.50,P<0.05), GTV组PTV靶区内吸收剂量高于PTV组。两组计划的脊髓受照剂量、机器跳数(MU)、总治疗时间(times)及总射线数(bea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治疗计划设计时,以GTV为目标利用边界距离散射剂量模式设计的GTV组计划,在靶区覆盖率、CI、DDGI、HI及靶区吸收剂量各参数上均优于以PTV为目标设计的PTV组计划,是更优的CK治疗计划设计模式。

    2025年09期 v.22;No.25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液基细胞学筛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评估

    蒋辉;隗歆;陈杰;

    目的:研究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液基细胞学筛查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4年1月至2月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体检中心采集的2 406例受检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标本。采用AI智慧病理平台对送检组织样本实施病理诊断,并将AI辅助诊断结果与不同年资细胞学病理医师的镜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进行宫颈液基细胞片病理图像自动筛查,所有诊断结果以病理专家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AI对快速识别癌前病变或早期宫颈癌的准确性。结果:病理诊断2406例标本的结果中,阴性2054例,阳性352例。在352例阳性结果中,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123例,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66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3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例,感染性病变(包括细菌性阴道病、白色念珠菌、滴虫、放线菌等)总计70例,非典型腺细胞(AGC)1例。AI辅助阅片系统的总体诊断阳性准确率为95.20%(335/352),灵敏度为90.76%;诊断ASCUS和LSIL的灵敏度分别为36.72%和98.00%,均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医师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1、21.97,P<0.05)。AI系统阅片时间为49 s,而初、中级职称医师阅片时间则分别为125和80 s。结论:AI系统在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诊断效率具有一定的优势,运用AI辅助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5年09期 v.22;No.25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 基于酒精燃烧方式的人体代谢测试仪质量检测系统设计与验证

    曹伟;李晨东;王友才;陈焱焱;何子军;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酒精燃烧方式的人体代谢测试仪质量检测系统,实现人体代谢测试仪准确度评估。方法:根据人体代谢测试仪所测具体指标,设计实现双向可控的流量模拟和呼出气组分浓度模拟,构建人体呼吸代谢模拟过程。通过酒精燃烧公式计算酒精消耗与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比例。根据Weir公式计算质量检测系统输出的代谢指标(气体流量、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产生量、能量代谢速率、呼吸商)。进一步开展呼吸气流量模拟模块和称重器模块的精度验证,并开展质量检测系统的应用测试。结果:呼吸气流量模拟模块和称重器模块所输出的气体流量与酒精消耗量的数值误差均<±1%,质量检测系统的代谢指标参考值与头罩式测热仪的代谢指标实测值各误差均<10%。结论:本研究设计的人体代谢测试仪质检系统与测热仪实际测量数据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够高仿真模拟人体呼吸代谢过程,为代谢测试仪的性能验证提供标准化的测试手段。

    2025年09期 v.22;No.25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5K]

学术论著_转化医学研究

  •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与CT三维重建下股骨解剖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邓亚开;刘晓晖;丁建东;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CT三维重建下股骨解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120例THA患者,术后3个月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系统评估THA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将其分为恢复良好组(72例,HHS系统评分≥80分)和恢复不良组(48例,HHS系统评分<80分);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T三维重建下股骨解剖参数中股骨偏心距(FO)、颈干角(CDA)及股骨前倾角(FNA),分析各项参数与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THA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120例患者经HHS系统评估,恢复良好72例(占60.00%),HHS平均得分(84.45±5.19)分;恢复不良48例(占40.00%),HHS平均得分(73.31±4.78)分。术后120例患者CDA、FO均高于术前,FNA低于术前,且恢复不良组患者CDA、FO低于恢复良好组,FNA高于恢复良好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8、9.574、10.391,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HS系统)与FNA呈负相关(r=-0.511,P<0.05);HHS系统与CDA、FO呈正相关(r=0.408、0.359,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A、FO及FNA参数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THA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0.822、0.827、0.875,均有一定评估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价值。结论: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与CDA、FO及FNA参数有关,各项参数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2025年09期 v.22;No.25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 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

    张园园;马春;任思勰;李盼盼;张新宇;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9例,德阳市人民医院21例)疑似慢性ICVD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脑CTP及头颈部CTA检查,分析两种成像联合对有STA-MCA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效能;对比术前患侧与健侧,术后患侧与健侧及手术前后患侧CTP脑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达峰时间(T_(max))]变化;通过CTA图像分析搭桥血管的走行及吻合口情况;统计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HS)患者CTP参数,并分析术后患侧脑灌注值变化与CHS的关系以及随访情况。结果:50例疑似慢性ICVD患者经CTA联合CTP筛选出34例具有STA-MCA搭桥手术指征的慢性ICVD患者(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同时伴有CTP灌注减低),其余16例不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患者被排除。34例慢性ICVD患者术前患侧CBF值低于健侧,MTT、TTD及T_(max)值均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48、6.030、10.638、14.063,P<0.05);患侧CBV值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CBF值较术前升高,MTT、TTD及T_(max)值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8、7.166、11.321、11.912,P<0.05);CBV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慢性ICVD患者中排除术后6例出现CHS,28例慢性ICVD患者患侧与健侧CTP灌注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显示,所有患者颞浅动脉管径大小及走行情况均显示清晰,搭桥血管均畅通,吻合口显影良好。34例慢性ICVD患者均顺利完成单侧STA-MCA搭桥术,术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CTP复查结果判定,6例(占17.7%)患者为CHS,表现为患侧CBF值为(60.81±5.79)ml/100(g·min),明显高于健侧(53.30±5.21)ml/100(g·min);MTT值为(2.9±0.8 2)s,明显低于健侧(4.2±1.1)s,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8、2.341,P<0.05)。术后对34例慢性ICVD患者随访2~17个月,无死亡病例,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全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检查有利于术前准确判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脑灌注情况,以及筛选有STA-MCA手术指征的慢性ICVD患者;还可评估术后搭桥血管畅通情况、脑灌注恢复程度及CHS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2025年09期 v.22;No.25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 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度与CT血流储备分数相关性研究

    贾毅;宋君;王磊;

    目的:研究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冠状动脉狭窄度与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冠状动脉狭窄评估方法。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5年3月江油市九〇三医院就诊的100例高度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单心动周期CCTA检查,评估CCTA冠状动脉狭窄度,并测量计算CT-FFR值。结果:经CCTA评估结果显示,10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61例,重度狭窄24例。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单心动周期CCTA冠状动脉狭窄度与CT-FFR存在负相关关系(r=-0.690,P<0.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其结果提示,CT-FFR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0(95%CI:0.892~0.989),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93.3%,截断值为0.815,约登指数为0.709。结论:单心动周期CCTA冠状动脉狭窄度与CT-FFR存在密切关联,即CT-FFR值越小,CCTA冠状动脉狭窄度越高。

    2025年09期 v.22;No.25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4K]
  •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沈琪琪;吴文娟;霍晶;陈玲;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预测模型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CEUS定量参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女性初诊乳腺癌患者,依据病理缓解情况将其分为显著缓解组(41例)和非显著缓解组(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前通过CEUS获取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及流入速率(WI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增殖指数(Ki-67)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以MillerPayne分级G4-G5为病理显著缓解(pCR)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通过Bootstrap重抽样法验证治疗效能。结果:显著缓解组PI值为(22.7±4.1)dB,显著高于非显著缓解组的(18.3±3.6)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7,P<0.001);显著缓解组TTP为(14.2±2.8)s,短于非显著缓解组的(18.6±3.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52,P<0.05);显著缓解组曲线上升斜率(WIR)为(1.61±0.43)dB/s,高于非显著缓解组的(0.98±0.37)dB/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3,P<0.001)。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中。HER2阳性显著缓解组41例患者中阳性17例(占41.5%),非显著缓解组9例(占17.3%),显著缓解组高于非显著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26,P<0.05);Ki-67≥20%:显著缓解组阳性率为75.6%(31/41),高于非显著缓解组的57.7%(30/52),<20%:显著缓解组阳性率为24.4%(10/41),低于非著缓解组的42.3%(22/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TP≤15 s、WIR≥1.5 dB/s及HER2阳性为独立预测因子(OR=4.23、3.76、2.91,P<0.05)。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I:0.83~0.95),灵敏度92.7%、特异度80.8%,显著优于单一参数。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阈值概率为15%~60%时,联合模型净获益值较传统策略提升21.3%~28.6%。结论:CEUS定量参数(TTP、WIR)联合HER2状态可构建高精度、低成本的新辅助疗效预测模型,其动态血流灌注评估与分子病理特征的协同作用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09期 v.22;No.253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6K]
  •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与超声定量参数及骨折风险评估工具预测的相关性分析

    陈茹;马旭;李绍烁;尹恒;史成程;王善付;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代谢指标与超声定量参数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OP患者,根据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骨量测定结果将其分为轻度骨质疏松组(26例)、中度骨质疏松组(41例)和重度骨质疏松组(13例)。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行N端-骨钙素(N-MID OCN)、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25-羟维生素D(25-OH VitD)、甲状旁腺激素(PTH)和β-胶原特殊序列(CROSSL)骨代谢指标检测。同时行超声骨密度标准化值(T值)、超声波传导速度(SOS)及骨质指数(BQI)的超声定量参数检查和FRAX预测,对比3组老年OP患者骨代谢指标、超声定量参数检查和FRAX预测结果,并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其三者的关系。结果:重度骨质疏松组患者N-MID OCN、25-OH VitD水平均低于中度骨质疏松组和轻度骨质疏松组,TP1NP、PTH和CROSSL水平均高于中度骨质疏松组和轻度骨质疏松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646、75.055、110.274、93.321、59.246,P<0.05);重度骨质疏松组T值、SOS和BQI均低于中度骨质疏松组和轻度骨质疏松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980、108.985、76.327,P<0.05);重度骨质疏松组肱骨近端骨折(PHF)和PMOF水平均高于中度骨质疏松组和轻度骨质疏松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086、118.079,P<0.05);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OP患者N-MID OCN、25-OH VitD水平与T值、SOS和BQI均呈正相关(r=0.398、0.617,0.769、0.752,0.500、0.654;P<0.05),与PHF、PMOF均呈负相关(r=-0.504、-0.534,-0.572、-0.662,P<0.05);TP1NP、PTH、CROSSL水平与T值、SOS、BQI均呈负相关(r=-0.745、-0.751、-0.634,-0.733、-0.728、-0.569,-0.709、-0.648、-0.611,P<0.05),与PHF、PMOF均呈正相关(r=0.612、0.558、0.602,0.700、0.695、0.740,P<0.05)。结论:老年OP患者骨代谢指标与超声定量参数、FRAX预测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骨强度、骨折风险重要方案。

    2025年09期 v.22;No.25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在下肢力线重建中的精准度分析

    王强;曹鹏飞;邵帅铭;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ATKA)在下肢机械轴重建中的精准性优势及其对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8月在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80例骨关节炎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40例。通过全身骨骼三维建模(EOS)负重位三维成像量化术后1周、3和6个月时的机械轴偏差角度,结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机器人辅助组术后平均机械轴偏差角度为(1.23±0.67)°,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的(2.8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0,P<0.05),且角度偏移随时间的增幅更小。术后6个月HSS评分显示,机器人辅助组疼痛缓解评分为(28.45±2.34)分,传统手术组为(25.12±3.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5);机器人辅助组关节稳定性评分为(9.23±0.78)分,传统手术组为(7.89±1.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5);机器人辅助组优势显著。机器人辅助组手术时间为(98.45±10.23)min,显著长于传统手术组的(85.67±9.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5),术中出血量机器人辅助组为(150.34±25.67)ml,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的(220.45±30.1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P<0.05);机器人辅助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2/40),传统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5%(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1,P<0.05)。结论:RATKA通过三维动态导航显著提升下肢力线重建精度,其亚毫米级截骨特性可优化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2025年09期 v.22;No.253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学术论著_卫生管理研究

  • 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医用耗材管理趋势Meta分析

    倪佳琪;王维;沈洁芳;钱蒨健;

    目的:通过CiteSpace 6.3.1R1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对2014年至2024年间国内外关于医用耗材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医疗机构的医用耗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美国Web of Sience(WOS)数据库中“耗材管理”“medical supplies management(医用耗材管理)”等关键词选取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时区视图分析、聚类分析及突现词分析。结果:共入选符合标准的684篇文献,美国和中国是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为68篇和376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高值耗材”聚类文献量最多(33篇,轮廓值为0.91),表明高值医用耗材管理领域研究紧密。国外数据库中“da Vinci Si(达芬奇)”(31篇,轮廓值为0.982)和“sustainability(持续性)”(22篇,轮廓值为0.981)均有显著的研究热点,反映出国内外对耗材管理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关注。结论:国内外耗材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集中于高值耗材的信息化与全流程监管、手术机器人相关耗材的技术管理创新,以及耗材管理系统的可持续性与环境友好发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融合智能技术,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并加强其在临床实效中的应用与验证,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025年09期 v.22;No.253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国产与进口部分型号麻醉机的临床效果与成本效益评估

    王琦瑄;夏慧琳;范源;夏婷;

    目的:评估国产与进口部分品牌型号麻醉机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为提高国产品牌麻醉机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195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患者使用的麻醉机品牌将其分为国产组、进口NXT组和进口CS620组,每组手术治疗患者65例,基于真实世界麻醉机临床应用数据,以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3方面指标评估不同品牌麻醉机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有效性指标中国产组、进口NXT组和进口CS620组患者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分别为100%(99%,100%)、99%(98%,100%)和99%(99%,1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723,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81,P<0.05),3组患者术后二氧化碳分压(PC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4,P<0.05),其余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中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益指标中国产组、进口NXT组和进口CS620组患者的麻醉总费用分别为1 190.00(870.00,1 582.50)、2 650.00(2 357.50,2 928.75)和2 462.00(1 657.50,2 847.50)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825,P<0.05)。结论:分析的国产麻醉机在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与分析的进口麻醉机设备无显著差异,成本效益上更优于进口麻醉机,能够降低麻醉手术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费用负担。

    2025年09期 v.22;No.253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 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医用耗材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研究

    田鹏飞;景晶;吕永强;武文燕;

    目的:构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的医用耗材绩效考核体系,分析其在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SCOR框架选择成本、资产管理、灵活性、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等绩效指标,构建医用耗材绩效考核体系。选取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临床使用购进的585批次医用耗材,将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使用的268批次医用耗材采用传统医用耗材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使用的317批次医用耗材采用基于SCOR的医用耗材绩效考核体系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模式),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医用耗材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评分。结果:采用绩效管理模式的医用耗材审核时长、平均院内流转效率、平均院外流转效率、平均库存资金占用率和月均紧急订货次数分别为(0.89±0.26)d、(0.83±0.32)%、(0.76±0.17)%、(0.23±0.03)%和(3.58±0.89)次,均显著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39、34.836、42.851、29.747、27.878,P<0.05)。采用绩效管理模式的医用耗材管理方法、清点、转运、管理内容和管理形式等维度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29、11.239、10.891、12.696、10.830,P<0.05)。结论:基于SCOR的医用耗材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提升医用耗材管理效率,保障耗材供应及时性与质量可靠性,有效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率,实现耗材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

    2025年09期 v.22;No.253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CT室间比对结果分析

    侯狮峰;苏艺伟;廖建伟;王强强;王致;王建宇;

    目的:分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室间比对结果,疏理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CT质量控制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测能力,为医疗机构CT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保障。方法:2023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广州市内参加CT检测能力室间比对的18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加权CT剂量指数(CTDI_W)、CT值(水)、噪声、均匀性、高对比度分辨力和低对比可探测能力6项作为比对项目,采用单项评定加综合评定的方法对提交的比对数据进行分析,单项比对评价指标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综合评定指标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结果:单项评定中18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参与108项内容的比对,其中满意85项(占78.7%)、基本满意21项(占19.4%)、不满意2项(占1.9%)。综合评定中18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综合评定结果为优秀的机构有6家(占33.3%)、良好6家(占33.3%)、合格4家(占22.2%)、不合格2家(占11.1%)。结论:18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CT质量控制检测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部分检测指标不合格情况,需重视对技术人员检测能力培训,提高检测技能,保障技术服务质量。

    2025年09期 v.22;No.25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 动态循环管理模式对医疗设备管理的影响分析

    薛曼菲;王倩倩;王艳;黄金霞;

    目的:采用医疗设备动态循环管理模式分析其对神经外科仪器设备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提高神经外科仪器设备管理效果。方法:根据动态循环管理模式的全过程监控、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用的1 269台(件)医疗设备,将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设备管理采用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仪器设备管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设备管理采用医疗设备动态循环管理模式进行仪器设备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故障管理效果和风险事件发生率。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使用设备医护人员对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的满意度评分。结果:采用动态循环管理模式的设备平均内部报修用时、外部报修用时、故障诊断用时和总报修用时,以及总维修用时分别为(3.15±1.04)、(19.34±2.81)、(22.66±3.73)和(10.04±1.11)min,以及(5.38±1.92)d,均明显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878、21.553、18.755、20.486、7.636,P<0.05);设备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35,P<0.05);使用设备的医护人员对设备故障报修及时性、诊断和维修速度、维修后使用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4、7.381、5.413,P<0.05)。结论:医疗设备动态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神经外科仪器设备管理,能够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效果,降低设备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设备使用人员满意度。

    2025年09期 v.22;No.25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 风险管理理念干预措施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的效用

    朱波;明玛;马小明;孟申;王菊莉;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理念干预措施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的效用,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风险管理理念干预措施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实时监测医疗器械运行状态,制定医疗器械使用标准操作规程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临床在用的2 222件常规医疗器械,采用不按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法将其中1 064件器械(随机值≤0.48)应用常规管理方法,另外1 158件器械(随机值>0.48)应用风险干预管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种管理方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和湿包率,以及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知识水平评分。结果:采用风险干预管理方法的1 158件医疗器械中非手术科室、手术科室和诊断相关科室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69%(8/1 158)、1.90%(22/1 158)和3.11%(36/1 158),均低于常规管理方法1 064件医疗器械的3.85%(41/1 064)、4.98%(53/1 064)和8.93%(95/1 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716、16.143、33.852,P<0.05);医疗器械不同风险等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25,P<0.05);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湿包率低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091、17.540,P<0.05);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组成、使用规范、清洗灭菌、缺陷检查、保养及注意事项知识水平及总得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8、2.422、2.544、2.391、2.152、4.528,P<0.05)。结论:风险管理理念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提升护理人员医疗器械认知。

    2025年09期 v.22;No.253 98-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8K]
  • DMAIC持续改进模型对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管理的效果分析

    刘佳;李静;李新楠;穆秋燃;吴婧;

    目的:探讨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DMAIC)5个阶段持续改进模型对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管理的效果。方法:针对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管理问题,结合DMAIC持续改进模型的5个阶段,制定多元管理对策。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临床在用的80台诊疗设备,将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的设备管理采用传统管理方法,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设备管理采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DMAIC持续改进模型管理方法(持续改进管理方法)。比较两种管理方法的设备失效占比、风险评估评分、检查合格率和设备操作使用人员满意度评分。结果:采用持续改进管理方法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平均故障停机、造成外界伤害、开机自检异常、质量检测不合格和治疗运行质量差的平均失效占比分别为(1.58±0.51)%、(0.34±0.10)%、(0.65±0.20)%、(2.08±0.53)%和(1.61±0.52)%,均低于传统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12、11.205、24.354、17.169、17.663,P<0.05);设备可探测度、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风险评估评分均低于传统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78、6.930、9.407,P<0.05);设备检查合格率高于传统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42,P<0.05)。设备操作使用人员对采用持续改进管理方法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的性能、设备清洁度和及时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传统管理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4、2.268、2.604,P<0.0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设备DMAIC持续改进模型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降低设备失效风险,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操作使用人员满意度。

    2025年09期 v.22;No.25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 安全风险趋势分析在医疗器械感染控制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郑鸽之;李洁洁;秦丽君;杨星星;何英利;

    目的:采用安全风险趋势分析模式评价其在医疗器械感染控制管理中应用效果,以优化医疗器械管理路径。方法:针对医疗器械安全风险主要因素,应用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开展趋势分析,优化器械管理路径加强管理。选取2024年1月至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在用的70台医疗器械,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趋势分析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每种管理模式35台,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感染风险率和设备管理质量评分;对使用两种管理模式的160例患者(每种模式80例)进行患者感染率比较。结果:在治疗设备、诊断设备、辅助成像设备和手术设备中抽检查阅的450份医疗器械使用诊疗记录中,采用趋势分析管理模式的医疗器械风险事件感染率分别为1.78%(8/450)、2.22%(10/450)、2.22%(10/450)和2.44%(11/450),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04、8.902、10.465、10.770,P<0.05);医疗器械清洁质量、消毒灭菌质量、发放质量和回收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89、13.172、15.872、17.399,P<0.05);采用趋势分析管理模式的患者感染率为6.25%(5/80),显著低于常规管理模式[22.50(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6,P<0.05)。结论:安全趋势风险分析能够多角度分析医疗器械使用和运行中的风险因素,挖掘主要因素对其进行干预,降低医疗器械安全风险发生率和患者感染率,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2025年09期 v.22;No.253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质量敏感指标优化流程管理联合信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影响

    高静;许媛媛;夏月;梁秀娟;

    目的:探讨质量敏感指标优化流程管理联合信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影响,实现外来医疗器械管理的全面、精准和高效。方法:确定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信息追溯系统记录器械信息,从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发放逐环节优化管理措施进行器械管理。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CSSD清洗消毒处理的400件外来器械,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的200件外来医疗器械采用传统管理模式,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的200件外来医疗器械采用基于质量敏感指标优化流程管理联合信息追溯系统管理模式(联合管理模式)。比较两种管理模式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评分、管理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清洗灭菌各环节中的CSSD工作人员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结果:采用联合管理模式的外来医疗器械清洗、灭菌、包装、存储和发放环节管理质量评分分别为(18.05±1.05)、(18.23±0.62)、(17.13±1.01)、(16.30±1.15)和(17.08±1.02)分,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54、3.738、5.517、4.094、7.375,P<0.05);器械清洗合格率、拆卸合格率、组装合格率和器械送达时间合格率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包装差错率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308、21.711、23.236、18.254、8.688,P<0.05);CSSD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的CSSD工作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2、4.363,P<0.05);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474、4.544,P<0.05)。结论:质量敏感指标优化流程管理联合信息追溯系统管理模式能显著提升CSSD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CSSD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2025年09期 v.22;No.25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 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付玲;安思兰;隆海红;韩菲;程瑾;

    目的:构建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在评估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中的价值。方法:以知信行(KAP)理论为指导,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主题词为“实习生、电离辐射与防护、教学、指标、德尔菲法和知信行理论”的相关文献,结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技师和护士共10名人员进行的访谈初步拟订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2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问卷星网络发放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对黑龙江、北京和广州3个省市的50名放射科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和0.928,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18和0.342;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理论知识、电离辐射安全文化和操作与行为3个一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下的10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177.57±29.68分)分,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水平一般。结论:放射科实习生电离辐射风险认知及防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可为评估实习生相关理论及操作能力并针对性开展培训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22;No.253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汪丹;马顺昌;陈良鹏;李德岭;管修东;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PBL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教学方法,即采用传统的PBL教学方法思路并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将患者影像学资料重建为三维图像,利用神经导航技术为学生展示术中操作过程指导手术操作进行教学。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30名医学生,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PBL教学组和PBL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教学组,每组15名学生,对比两组学生考试成绩。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PBL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教学组的学生考试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和影像成绩分别为(90.27±2.66)、(90.73±2.71)和(90.13±2.77)分,均高于传统PBL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2、7.95、13.93,P<0.05);学生对教学病例内容满意度、对教师授课满意度、对辅助教学工具满意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理论知识掌握、解剖知识掌握、影像知识掌握、操作能力掌握和交流互动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传统PBL教学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6、5.98、6.51、4.64、3.83、4.80、6.95、7.54、9.47、5.93,P<0.05)。结论:PBL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教学方法在医学生神经外科教学中应用,能够提高神经外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2025年09期 v.22;No.25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学术论著_热点研究

  • 基于具身智能与工业化制造融合的医院病房空间智能体新范式

    李宝山;孟建民;鲁超;王硕;

    针对传统医院病房“建筑+信息化模块”模式存在的系统孤立、医疗护理负担沉重及患者体验不佳等核心问题,聚焦如何通过技术融合与范式创新,构建基于工业化制造、具身人工智能(AI)和“云-边-端”架构的自治型病房空间系统展开研究。结合工业4.0与AI技术进展,首次提出病房空间“工程化→装配化→工业化→产品化→装备化→具身智能体”的六阶段进化路径,明确定义“病房空间智能体”为工业化制造、集成建筑空间与具身智能的标准化医疗装备实体,构建以边缘计算为核心的“云-边-端”协同架构,阐释离线自治特性;探讨“平台+模块”制造、菜单式定制、现场拼装与数字化运维的实施路径;分析跨学科融合、标准法规并提出解决思路。本研究拓展了具身智能理论的建筑尺度应用,为智慧医院建设、智能医疗空间工业化转型,以及医疗装备产业升级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方案与建设参考。

    2025年09期 v.22;No.253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综述

  • 血液灌流器产品的审评关注点分析

    叶成红;肖丽;杨宇希;李丽玉;朱俊泰;

    血液灌流器产品因其对人体内某些物质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净化领域。通过梳理灌流器原理、结构等特性,检索目前已上市的血液灌流产品批准情况,阐述血液灌流器产品当前主要应用领域、应用场景和研究前沿。结合当前该类产品申报现状及产品特点,对产品审评主要关注点进行分析,包括产品化学物质残留及其风险评价方法和性能验证等,以期为相关血液灌流器研制机构进行产品的开发以及为监管机构对产品的监管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22;No.253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 人工智能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陈荣耀;吴乾健;黎美妍;林才华;黄军梅;郭旭峰;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方法,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为宫颈癌放射治疗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手段正在深度融入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全过程,推动治疗流程的智能化与精准化发展。人工智能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核心应用领域包括图像配准、靶区勾画、放射治疗计划优化和风险评估等环节,大幅提升了治疗的效率和精度,但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也面临数据质量、算法鲁棒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此,系统性综述人工智能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前沿应用与实践进展,重点分析其在关键环节的技术优势和局限性,并探讨未来在临床推广和规范化应用中的发展路径与应对策略,旨在为宫颈癌精准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22;No.253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2K]

维修工程

  • 基于三次样条插值伽玛通过率计算方法的研究

    汤福南;汪缨;张晖;

    目的:为提高放射治疗计划射野剂量的伽玛通过率(GPR)计算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方法。方法:建立基于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方法,以治疗计划系统(TPS)模拟存在不确定性与误差的虚拟剂量分布代替实测的照射剂量分布,采用基于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方法对计划剂量的计算值和虚拟实测值进行伽玛分析,验证基于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方法对提高计算精度的有效性。结果:在模拟0.5 mm位置偏差条件下,三次样条插值法计算的10例计划平均GPR为99.49%,与常规多项式插值法(99.52%)基本一致,高于非插值方法(97.94%)。在1 mm偏差下,三次样条插值法平均GPR为98.59%,与常规多项式插值法(98.58%)一致,高于非插值方法(96.31%)。在2 mm偏差下,其平均GPR为90.22%,高于常规多项式插值(90.0%)和非插值方法(85.44%)。基于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方法对伽玛分析在总体结果上与常规计算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经过局部区域的二维GPR细节结果比较发现,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方法在计划剂量变化陡峭的区域能明显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论:使用基于三次样条插值GPR计算法在对放射治疗计划射野剂量的GPR进行计算时可以有效提高伽玛分析的准确性,对使用伽玛分析来提高放射治疗计划的评价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09期 v.22;No.253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 基于文本挖掘的内窥镜维修等级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

    卓义轩;杜江;杨罗宽;叶朋鑫;刘麒麟;

    目的:基于文本挖掘技术深度解析内窥镜维修数据,构建维修等级预测模型,识别关键特征以优化维修管理决策。方法:收集2005年至2020年西南地区19 676例奥林巴斯内窥镜维修数据,采用Jieba分词-TF-IDF联合特征提取法处理故障文本,基于Xgboost算法建立维修等级分类预测模型,结合特征选择算法进行关键特征识别。结果: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9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5,灵敏度为76%,特异度为95%,F1值为80%。重要度评分前10的特征分别为:图像异常、磨损、漏水、插入管、设备类别、导光软管、按钮、角度故障、CCD玻璃、橡皮。结论:基于文本挖掘的内窥镜维修等级预测模型可精准预测内窥镜维修的等级。建议工程师重点关注内窥镜插入管、CCD玻璃等关键部件的预防性维护,降低维修成本,提升设备使用效能。

    2025年09期 v.22;No.253 155-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 呼吸机远程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

    熊贵富;吕运林;舒韦韦;李志勇;

    目的:设计一种呼吸机远程监控及预警系统,适应不同类型呼吸机设备数据采集,实现呼吸机运行数据中异常状态预警。方法:以多通信制式物联网信息网关为核心、集成多种接口的三层结构,构建呼吸机远程监控及预警系统。依据布尔函数判断错误数据字符串,提取呼吸信息。采用增量式孤立森林算法处理呼吸机运行数据实现异常检测,将检测结果通过显示模块呈现,对存在异常情况进行预警。结果:远呼吸机程监控及预警系统针对不同类型呼吸机的异常监控准确率>98.0%,预警及时率>98.5%。结论:设计的呼吸机远程监控及预警系统能够提供清晰的呼吸机远程监控及预警结果,及时发现异常状态,有效提升呼吸机管理效率。

    2025年09期 v.22;No.253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 野战便携式单兵伤员转运车研究

    张真真;张双纳;唐锋媚;杨亚会;李娜;李盼;王领会;

    研制一种野战便携式单兵伤员转运车,以满足平时和战时伤员单兵紧急转运任务。转运车主体部分由普通担架和附加轮装置构成。担架部分为伤员躺卧提供支撑平台。附加轮装置为可折叠的便携式两轮装置,附加轮装置由两个车轮、两组车架、横梁、连杆、卡扣及勾挂构成。当需执行伤员转运任务时,可与担架连接扩展为担架车,实现伤员转运;不使用时则可折叠收纳并存放于背囊中。使用野战便携式单兵伤员转运车后,搬运担架2~3人减少为1人,大幅减少转运次数,降低整体转运耗时,显著提升转运效率。使用中,医疗队员对转运车的节力性及推荐使用程度评分高于普通担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3.60,P<0.05)。该转运车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和安全性,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幅提高伤员转运效率,提升伤员的成功救治可能性,能够满足基层部队伤员转运的实战化需求,是适宜的转运工具。

    2025年09期 v.22;No.253 163-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 重伤患者航空转运担架的设计与实现

    王嘉;杜鹏;张林媛;孙业勤;卫宗敏;余孟儒;徐灿华;卢虹冰;

    目的:研制一种重伤患者航空转运担架,以满足重伤患者航空医疗快速转运的需求。方法:通过调研分析主流民航客机型号舱门导轨以及患者救治设备配置需求,基于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原则,设计并研制具有快速转运和生命支持功能的高通用性便携式航空担架,通过仿真分析计算及实验室测试,验证担架设计,并满足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25标准要求。结果:经仿真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研制的航空转运担架其结构强度和刚度均达到了CCAR-25标准要求,适用于民航客机上重伤患者的便捷空中后送及空地间的快速转运。航空转运担架具备生命支持功能,并具有高通用性和便携性,以及能够提高航空医疗后送系统的安全性和救治能力。结论:高通用性便携式航空担架,能够有效解决重伤患者转运过程中的生命支持、伤情监控、紧急救治等问题,提高了重伤患者空地转运的保障能力。

    2025年09期 v.22;No.253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月刊)2026年火热征订中

    <正>CHINA MIEDICAL EQUIPMIENT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定价:每册18.00元,全年216.00元全国各地读者可通过邮局或本刊发行部办理订阅业务邮发代号:80-373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邮编:100050开户名称:《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开户银行:工行北京东升路支行银行账号:0200006209200087841编辑部:010-63028803 010-63029869.广告部:010-63026627 010-83164088发行部:010-63022992传真:010-63023003邮箱:zgyxzbzzs2004@163.com、zgyxzbzztg@163.com网址:www.yxzb.cbpt.cnki.net《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270,国内统一刊号CN11-5211/TH,国际标准版本大16开,月刊。

    2025年09期 v.22;No.25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征稿启事

    <正>《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刊载医学装备技术及其应用管理等相关稿件。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著(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技术评价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数字医学研究、卫生管理研究、实验科学研究等)、综述、维修工程及企业风采、专访、专题、简讯等。为展现高质量学术文章,特向广大读者、作者、从事医学装备技术的科研、管理、教学、临床实践、维修、生产、营销人员等征集高质量文稿。

    2025年09期 v.22;No.253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下载本期数据